的分明,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
河州的地位很尴尬,实力也很弱小,本来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特殊时期,可以借助各国之间争斗,维持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是现在,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河州在想要保持独立就不可能了,结局注定是了靠向某一方。
至于究竟是哪一方,与时局有关,也有河州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木征的个人选择有关。
西夏人暂时退出了这场游戏,木征的选择只能是宋朝与河湟。
投降宋朝,结局会很惨,以后会成为笼中鸟,有可能什么时候就莫名其妙的暴毙身亡了。听说宋朝建立之初,就有过许多鲜活的例子。
当然了,最终迫不得已倒向河湟,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是毕竟同时吐蕃人,同是一个家族,当自己威胁不到董毡父子地位和统治的时候,活命还是可以的。
如果能保持一些力量,应该还会有一定的权利,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待遇,总比投降宋朝人强得多。
也许这就是宿命吧,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无奈!
木征此刻能做的,也许就是尽量多保存一点实力,不至于河州基业全都毁于一旦,将来即便是向叔叔董毡低头,也多少能有一点自保的力量。不过有时候力量太强大,反而会引起别人猜忌,说不定反而没有好日子。
唉!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木征轻轻摇摇头,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战争之初,宋军的士气很旺盛,兵锋正盛,这时候和宋朝人硬拼,绝对是不智的,绝对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反正河州的土地辽阔,先丢点土地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将来在反攻也不迟。以空间换时间,木征也是懂这个道理的。对于草原上的部族而言,只要人在,土地和牧场迟早可以抢回来的。
消耗宋军的战力和耐力,让他们成为骄兵,然后在寻找时机,借助地利之便发起反击。再者,木征这么做也是存心想要逼迫一下叔叔董毡。
当河州的土地一点点被蚕食,越发逼近河湟的时候,叔叔董毡还能那么淡然自若吗?唯有他们能早些出兵,自己才有与宋人一战的实力。
不得不说,木征也着实是不容易,最近为了这些事情可是费尽心机。
同样费尽心机的还有景思立和刘昌祚!
他们两人率军进入河州境内,根本就是如入无人之境,除了一些城池搬迁不走以外,大部分的吐蕃人都消失不见了。
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