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五年四月二十一,芒种节!
皇帝赵顼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缓解大宋朝目前严重的旱情。为此赵顼很虔诚,斋戒了三日,又顶着一个多时辰的烈日,完成了所有礼仪。
可惜很遗憾,赵顼的诚心似乎并未感动上天,一直到端午节,依旧没有下雨。如此状况下,夏季的播种又错过了,秋天的绝收和歉收已经是注定的。
从年初开始,汴京等北方主要城池的粮食价格便开始上涨。进入五月之后,粮食价格开始连翻数倍,除了因为供应减少和缺粮的担忧之外,更多的则是商家们囤积居奇。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只是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存粮并不多,前段时间似乎有人在不经意之间从他们手中买走了很多粮食。
商人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却也无可奈何,旱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到呢?很快,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以孟氏商行为首的一批粮行竟然全都以平价卖粮,而且数量充足,汴京的粮食价格立即开始回落。
商人们在孟氏粮行充足的供应下最终妥协了,如果是寻常商家,可能会被人寻衅滋事,甚至是报复。可是孟氏粮行的背后是威远候府啊,试问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汴京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到了正常水平,比原来略微高一些是必然的,不过至少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老百姓们对孟氏粮行以及威远候林昭感恩戴德,汴京城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皇帝赵顼对此也颇为赞许,在汴京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林昭主动提出。自家有存货。愿意低价出售,调节市场。
对于这样贴心的臣子,赵顼自然是十分满意。想要加以赏赐的时候,林昭却已经去了应天府,最近他为疏浚运河的事情忙碌不已。
臣子用命自然是好事,可赵顼心里依旧很难受。天还是没有下雨,难道老天爷当真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真心要为难自己吗?
旱灾加剧之后,传言也越发的多了。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年代里,旱情已经不只是天灾的事情了。
有人说这是天降异像,必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果不其然,伴随着旱灾的加剧,蝗灾也随之产生,北方多地出现的赤地千里的状况。
终于,开始有人指责,这是朝廷执政有失,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是皇帝无道的表现。因此上天才降下灾祸表示惩戒。
这一套在古代社会是很流行的,赵顼听到之后顿时压力山大。汗流浃背。想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可能,传言已经越来越多,他追究哪一个?这个时候稍有处理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