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故而让林昭前往西北协调联络。同时他对梁乙埋和李复圭多有了解,此前在西北也有作战经历,故而让其随军出征。
赵顼之所以这么安排,除了这些很客观的缘由之外,还存了眼不见为净的心思。寒冬过去,新婚之后,有功之臣林昭不可能长时间的冷落闲置。是必须要给他安排职位的。
安排什么呢?在地方为官?他是反对新法的。要是再闹出一档子如之前青苗法那般事情。少不得又是许多麻烦。留在汴京。时常相见也难免尴尬,赵顼可以不在乎,可是王安石一伙人呢?
索性,为了避免这等不必要的麻烦,将他直接丢去西北,让他在军中为将,如此也不会与王安石和新法有任何交集。
赵顼的想法很单纯,他并不认为这样安排会有什么不妥。一个小小的林昭。在军营之中又能如何呢?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威远伯府,接到诏书之后,林昭略微有些诧异。
李复圭叛逃 ,西夏入侵的事情他是知道的,也一直在关注着朝廷会如何应对?却万万没想到,事情最后是关联到自己身上来。
说实话,春寒料峭,前往西北苦寒之地也不舒服。尤其是新婚蜜月,家中有三位娇妻相伴,林昭更加不愿意前往。
只是君命难违。圣旨已经下了,根本违抗不得。
转念一想。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
从河湟吐蕃回来的时候,林昭就动过心思,想要进入军伍之中。
眼下的政局着实不宜参与过多,倒是军伍之中相对清静的多。大宋朝的军事情况着实太糟糕,林昭有想法想要为其出上一份力。
同时也是因为心中的一种英雄情结,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是血性男儿的抱负。再者,只要掌握的兵权,也就意味着实力。经过庆州这一遭的劫难,林昭的权力**很强,在这个尊卑有序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实力,连生命都要受别人左右,林昭受够了。
单纯当个文官能如何?虽说宋朝重文轻武,可是手握重兵的武将绝对不可小觑,枪杆子才是硬道理,这句话的意义亘古不变。只要有军功,升迁不是问题,至少可以像李复圭那般一手遮天。
故而林昭一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想法,只是以前没有实现的契机。
而今这个机会出现了,赵顼不管是出于什么的动机,这个决定某种程度上正和林昭之意。尤其是此时前往西北,更有另外一层含义,可以直接向梁乙埋讨要公道。这次入狱,梁乙埋也是帮凶之一,这笔账林昭给他记着呢!说不定还有机会手刃或者抓捕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