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才是最重要的。
随即此事被摆上朝堂,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宋时期,皇帝的权力没有那么大,如此重大的事情无法自己决断。何况赵顼也没有那个魄力,涉及到战争想要乾纲独断,是需要考虑风险和责任,哪个皇帝敢拿自己的江山社稷开玩笑?何况赵顼太过年轻,肩膀还有些稚嫩。
也许以前,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许敢于做出什么决定。可是在林昭一案上,他的表现实在不好,虽说最后巧妙的遮掩过去,但是朝中大臣却多少都听说了一些事情。威望受损的情况下,赵顼不得已低调了许多。
还是听听群臣的意见,如此才可以更好的圣裁。
可有时候听群臣意见也是个麻烦事,事情刚一摆出来,大臣们便立即分成两派。
主战派和主和派,一如既往的的局面。
主战派的意思很明确,西夏是宋朝的臣子和附属,而今却公然反叛,大举进攻宋朝,乃是以下犯上,必须要予以严惩。否则大宋朝的尊严该往哪里放?大宋朝在西北的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失。
一句话,必须尽快出兵反击。
主和派也是有说辞的,他们认为西夏之所以出兵,是因为李复圭莽撞在先,主动进攻西夏,从而破坏了宋夏之间的和平局面。从道义上来讲,宋朝先是对西夏册封,然后出兵进攻,乃是言而不信的举动,西夏有此反应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一句话,宋朝理亏在先,如此情况下更需要的是讲和,并非开战。用他们的话说,已经有错在先,事情更为复杂了,不能一错再错,让事情更加麻烦。
当然了,主和派一如既往的一个观点。如果真的全面开展,造成的损失可能会更为严重。西夏进攻不就是为了一个颜面,为了钱财嘛。给他们都是了,花钱免灾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何必要较真呢?
朝堂上立刻泾渭分明,分成两派,对峙十分明显。
说来也巧,主站的大多是旧党官员,这些人都是以气节著称的。他们对颜面看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国家尊严更是容不得挑衅。一旦退让,势必会让西夏气焰更加嚣张,越发的得寸进尺,情况将会更加糟糕。他们义正言辞,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态度十分坚决。
相对来说,主和的大都是新党的官员。他们之所以由此看法,除了财政方面的考虑之外,是有一些私心的。
一旦开战会是什么后果不言而喻,有一点最为明显,开战之后国朝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西北。国家的一切都需要为战争服务,尤其是军费钱财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