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圭与陈桥派出的手下被误导了,自作聪明,张冠李戴,将折文芯当成了林昭。
当所有人的目光紧盯着折文芯的时候,林昭可就逍遥多了。
此时的林少卿并不知道,折七姑娘冒险帮自己引开了追兵,所有的事情意想不到的顺利。
正是因此,林昭与种师道一路畅通无阻,直接靠近了庆州最核心的区域。
之所以带着种师道,一来是相信他的人品,二来也是制造一种平衡。
李复圭在环庆路一手遮天,必须要让种家也参与一点才是,不至于在事实上偏向某一边。同时一个很现实的原因,那就是自己身边缺少帮手。
当然了,这只能是暗中调查的时候,公开场合,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偏颇。一旦立场有偏颇,调查结果的公信力就大为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林昭与种师道前去的目的地是荔原堡,庆州城外的一座重要堡寨。
按照李复圭的说辞,西夏进攻大顺城之后,曾经又继续侵犯了了荔原堡,逼近庆州。
而另外一个说法则称,出战的李信、种咏等人就是从这里出发的。所以判定到底是主动冒进还是被动遭袭,一个很直观的证据就是荔原堡是否遭袭。
于是乎,林昭与种师道直奔荔原堡,一路上他们都很小心,一如既往的顺利。毕竟宋夏边境的堡寨都是军事重镇,弄不好被当成是奸细就麻烦了。即便是轻易泄露了行踪,都将会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林昭突然感觉到。明察与暗访都是各有个好处。也各有各的限制。以大理寺少卿的身份直接调查。肯定阻碍全无,方便许多。只是那样一来,自己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真实的荔原堡,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实。
荔原堡,城垣呈梯形,周长不足两里。宋英宗治平三年九月,当时的知庆州蔡挺修筑,原地名马练坪。宋英宗赐名荔原堡。
虽说就是这么一个周长不足两千米的小地方,却是抵御西夏的重要屏障。仁宗年间,范仲淹在西北抗击西夏,面对纵横的西夏骑兵,宋军无力抵挡。种世衡随即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修筑堡寨,用一个个的堡寨,串联起一条坚固的边防线。
从而避免了西夏骑兵长驱直入,边防形同虚设的尴尬。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宋军的一道坚固的屏障。
荔原堡是其中一座,但更为著名。更为重要的是丢失的那座大顺城!
庆历元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庆州知州。庆历二年。范仲淹派长子范纯祐与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