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实似乎开了一个玩笑,竟然让他去庆州查案,去查李复圭。
圣旨中有写道:此事关乎西北边陲安定,关于将士名节,臣民瞩目,东阳须当尽力,务必使庆州案水落石出。
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此案关乎到李复圭和种咏,都是大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现如今出了这种尴尬的事情,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正视听,昭告天下是不行的。当然了,调查也必须要慎之又慎。
赵顼给出的理由是:东阳擅长刑狱侦缉之道,胆大心细,汝往庆州,朕心甚安!
只是如此吗?
密旨最后还交代,皇城司的信使会向其交代案情。
听过叙述之后,林昭便猜到个大概,事情绝对没那么简单。
赵顼之所以让自己去,是有原因的,某种程度上,还真没有几个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
作为皇帝,按理说赵顼需要一碗水端平,需要的是忠诚效忠国家的将领。
但是这件事有其特殊性,李复圭这边关乎到了王安石,两人关系亲厚,人尽皆知。最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已经开口力挺李复圭。
而另外一边,种咏的职位不高,但他毕竟是种世衡的四子,代表着青涧城种家,享誉百年的大宋名将世家。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在大宋朝那是有目共睹的,最重要的是在西军之中影响甚高。
一旦处理不好,必然将会有一方受影响。赵顼不希望为自己驻守边疆的将领寒心,也不希望肱骨之臣的王安石受到牵连。
那么调查的方式和人选就至关重要。调查之人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同时也可以权衡利弊,进行协调。
首先这个人必须得机灵,能力强,林昭绝对符合。
其次,这个人要忠诚,要公正,有正义感,赵顼完全相信林昭。
在此基础上,能够照顾着点王相公更加完美。
赵顼想着,林昭与王安石亲厚了那么长时,又是个性情中人,想必会念着点王安石的好。必要的时候能够给点帮助,虽说现在关系有裂痕,但赵顼相信林昭会这么做的。
青苗法一事之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林昭与王相公政见不合,关系不睦。那么派他前去,外人自然不能有任何异议,也不会落人口实。
加之林昭刚好出使河湟吐蕃归来,距离庆州的距离很近,顺道前往很是方便。
如此,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安排。
赵顼如意算盘倒是精明,林昭却不由苦笑,官家这是给他出难题啊!
庆州的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