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〇章 格物致知(5 / 6)

宋王 尹三问 5089 字 2021-06-12

的。事已至此,想要避退已经没有可能了。硬着头皮发言的同时,林昭发现这似乎也是个机会。

程朱理学固然在某种程度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都是一代名家著书立说提出来的东西,潜移默化,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轻易是改变不了的,但是现在林昭有从根源上改变的机会。

或许“伪装”成为学术高人,提出一些想法,继而去影响程颐和程颢,以及张载、邵雍这些人。

林昭并未想过自己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大儒,但是完全可以借用别人之口,去宣扬这种理念。当然了,前提这个学说要有足够的魅力也说服力,让人心动,甚至让人信服,那么后世能与程朱理学不相上下的唯有陆王心学了。

林昭对于这些东西也都只是一知半解,这会只能是硬着头皮说点什么。相信即便自己说的很简单生涩,甚至有些许漏洞,对于这些学术牛人们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何况其实心学最初还是从程颢这里开始的,只不过后来被陆九渊进一步深化,逐步发扬光大了而已。

林昭侃侃而谈道:“所谓心即本心,也是人的jīng神,正如伯淳与正叔兄所言,要用天理在压倒私yù。但实际上更多是本心的选择,本心有善的良知,也有恶的私yù,人所需要的就是良知的选择。

如何才能保持善的良知呢?唯有格物致知,也就是靠实践来体会,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在不断的格物致知中,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做到致良知。我们还需要在乎什么天理?在乎什么人yù吗?”

说完之后,大堂上顿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可以说是落针可闻。众人全部被林昭的言语给震惊了,看似朴实无华的语句,似乎说出了一个很深奥的道理。

林昭所言与二程兄弟的观点似乎是殊途同归,但明显能从其中发现些许的差异。其实不管是气还是理,甚至是林昭所言的心,本身所言阐述的东西差别并不是那么大。但是他们只是不断强调所为天理与人yù,用一种理论或者规则却约束人心,终究还是停留在了被动的规则上。

但是林昭呢?没有提出任何的约束,而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格物致知,通过实践与自省的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是一种主动完善与提升的行动,隐约之间似乎略微高出那么一筹!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主动面对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管什么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很容易,但是解决一个问题并不容易!

邵雍、张载与司马光很震惊,二程兄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