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弄出了很恶劣的影响。对此,赵顼难免有所不满!
林昭更是历数青苗法的不是,对此赵顼并不相信。毕竟青苗法在他的眼中太过的完美,哪里是其他人随便几句话就能够动摇的。何况此事现在已经关系到他皇帝的尊严与面子,更加不能轻易松口。
林昭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在下降,尤其是从杭州得知详细情况之后,心里更加的不舒坦了!
富阳县的意外死亡案,林昭竟然知情,并且参与其中。虽说苏轼并未提及,但事实已经很明确了,很可能是林昭与苏轼联手策划。赵顼心中感觉,杭州的这些官员们竟然在底下,瞒着自己搞小动作,莫非是串联起来有什么企图?
最为重要的是,如此秘密的消息,苏轼是以密奏的方式报告的,那就是说这个消息还不曾扩散,可御史又是从何处得到消息的呢?而且反应如此迅速,根本不多给自己和王安石反应的时间,骤然间便在朝堂上提出来,引起轩然大波。
最合理的怀疑,便是林昭与苏轼泄露了消息。可当真就如此巧合吗?抑或者是某些人有意而为之的结果呢?
赵顼本就是个多疑之人,这会心中更是疑窦重生,莫非是有人故意设计好要如此行事?怎么隐约之间有种被算计的感觉?自从上次被吕惠卿利用之后,赵顼在这方面就特别的敏感。
至于这次的事情,他完全没有疑心到吕惠卿,毕竟吕惠卿没有参与的机会,何况他也是这件事大受害者!
总而言之,皇帝赵顼和宰相王安石都对林昭很不爽!
纸终究还是保不住火的,当朝廷质问林昭在钱塘县青苗法推行过程中表现时,林昭的某些言论,以及那些对青苗法的见解终究还是曝光了。
密奏又如何?至始至终没有推行青苗法,已经是个很好的证明了,结果只会让赵顼与王安石对林昭更加的不满!
不过这一切在目前看来,表现的并不明显,至少林昭表面上没有任何的过错,自然不能轻易怎么着……
至于富阳县王员外之死,朝廷也迅速派人调查,富阳县令刘惠在这件事中确实有处置不当的情况。至于三十户一担保的情况,则是被做成青苗法推行舞弊的典型论罪。
刘惠根本没有来级的享受论功行赏的快乐,甚至从来不曾有过升官的机会。就这么着因为急功近利,以及些许偶然事件而倒台了,至于生死,自然会有三法司去定论。
很悲催的县令,他根本就没话说,即便明知道全国地方官大部分都是在干,可是又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