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章 常平仓(2 / 3)

宋王 尹三问 2232 字 2021-06-12

常平仓便会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

等到青黄不接之时,便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粮食,保证百姓们有粮食可食用。同时也能起到维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的作用。单纯设立的动机与产生的作用而言,常平仓的存在都是很有好处的。

但事实上,一个表面光鲜的事物,往往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或许是因为闪光点的存在,很好掩盖了背后的缺点,以至于让人未能及时察觉。

林昭来到钱塘县的常平仓所在之处,一名小吏急忙迎了上来,很是殷勤,似乎还有点受宠若惊好。

至于小吏的具体官职,林昭一时闹不明白,就连小吏自己也有些稀里糊涂。因为常平仓的在组织机构上就是个怪胎,常平仓是由司农寺管辖的衙门,但一切的经费都要来自于掌管赋税财政的三司。

而常平仓又设置在地方上,受到地方的管辖,其属与组织机构就显得特别复杂。这也就罢了,平日到时无所谓,但是一关系到财政,问题立即就出现了。

因为按照常平仓的运作模式,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高价买进低价卖出,长此以往是要亏本的。这些亏空该由谁来承担呢?在购置粮食与日常运作上,常平仓也需要大量资金。

但是司农寺是个清水衙门,很穷!至于掌管财政的三司本身情况也不乐观,大宋朝的经济状况一直都没好过,主持国家理财的三司根本不轻松。

手头宽裕一点时,常平仓的资金能够拨款到位。一旦三司自顾不暇时,常平仓便像个没娘的孩子,捉襟见肘艰难度日了。

情况远比这要恶劣,即便是三司拨付资金,还要通过地方的。各州县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一番盘剥之后,真正到达常平仓手中的能有多少?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常平仓逐渐的入不敷出,已经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

这次王安石变法,尤其是青苗法颁布之后,之前默默无闻的常平仓终于能派上用场,这才起死回生。

林县令的到来,让小吏的这种感觉越发的强烈了,以前哪里有县令前来巡视的事情。冷衙门就根本无人问津,今日却突然容光焕发。郁郁不得志的小吏本来已经对前途死心,此时重新迸发出了希望。

林昭问道:“钱塘县共有多少常平仓?储粮几何?”

“呃……”小吏唯唯诺诺道:“回县里,钱塘县就这一处常平仓……”

“只有一座?”林昭不由感慨,难不成是东南沿海边远地区不受重视?

小吏接下来的话才让他恍然明白,同时还有些惊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