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官场上的门道却都心中有数。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或者说优势,由此可见,蔡京在大宋官场上如鱼得水,一路高升并非偶然。
林昭起初以为,只是与蔡京见个面,没想到苏轼道:“东阳与元长有旧,彼此熟悉自然最好不过!新任的赵知州已经到了,待会一起去拜见,一同用晚饭吧!”
新任的知州赵抃到了?
在此之前,林昭并不知道这位并不十分出名的老大人的名讳。这几rì才有些了解。只知道这位老大人以刚正不阿著称。包拯死后。他便是典范了。让林昭有些担心的是,赵抃虽不是旧党人物,但却相对为人保守,千万别像司马光或者郑獬那样就行了。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赵抃大人不要太固执……
进入内堂,一个老者走出来,看着似乎很威严,却也平易近人,或者说挺慈祥的。
“子瞻。元长!”赵抃本就认识苏轼,至于蔡京则是跟他一起前来杭州的。待目光落到林昭脸上,微笑道:“想必这位就是官家赞不绝口的林东阳吧?”
“林昭见过老大人!”不管怎么说,赵抃德高望重,自然得格外尊重些。
“果然年轻有为!”赵抃看着林昭,品头论足。
林昭不禁奇怪,这位赵知州似乎对自己很有兴趣。
“让老大人见笑了!”
“不必谦虚,杭州的事情有目共睹,大家心里都清楚!”赵抃对林昭多有赞誉,气氛相当的和谐。这一点倒是在意料之外。没想到这位赵知州如何好相与,看来以后的rì子能好过点了。
赵抃又道:“不过呢。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官家擢升你为钱塘县令,主政一方,当多费些心思,勤于王事才是。”话虽是如此,很简单的场面话,但赵知州看林昭的眼神却异常的投入与关注!
“是!”林昭并未在意,当即答应!
可接下来究竟做什么事情呢?
杭州的局面已经稳定下来,谋反叛乱也为造成太大破坏与损失,基本上一切事务都是按部就班,照常进行就是了。要说真有什么事情,那便是变法新政的实施。
熙宁二年八月,备受瞩目的变法第一弹青苗法,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面世了。
青苗法,亦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宋朝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等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食粮不足,但收效不大。
现在,王安石对此做出的改革,《宋史.食货志四》:‘今放青苗钱,凡chūn贷十千,半年之内便令纳利二千,秋再放十千,至岁终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