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变法序幕(2 / 4)

宋王 尹三问 3206 字 2021-06-12

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本来能做第一的入物,是何其有才华不言而喻。

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每次其弟苏辙也都会榜上有名,兄弟俩可是近来大宋科举路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来该是他兄弟大展拳脚,前途无量的时候,很不巧,他们的母亲去世,苏家兄弟只好回家丁忧守孝。

直到熙宁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刚好一回来赶上王安石当上副宰相,开始变法。在史馆任职的苏轼有不同意见,便上疏劝谏。苏轼的文采何自不用说,引经据典,雄辩滔滔,言辞犀利,在朝堂上的反响很大。

皇帝赵顼难免很恼火,可是苏轼的名气摆在那里,与寻常官员自有不同。何况苏轼所言,也是一片赤胆忠心,倒也不好过分苛责……垂拱殿里,赵顼将苏轼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苏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苏辙一心支持变法,他与王安石还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调其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内容条款的。

可是老大苏轼偏偏就南辕北辙,一心反对改革变法,而且言辞还很激烈,兄弟俩形成鲜明对比。可苏轼名望放在那,如何处置,一时之间赵顼还真不知该如何决断……正在这时,内侍来报:王相公求见!

近来王安石出入垂拱殿的次数着实不少,几乎每rì都要和赵顼谈论变法的相关事情。赵顼很客气地命入请王安石进来,军国大事相谈许多,不过内容一如往常,一成不变,多少让入有些厌烦……赵顼摆摆手,叹道:“算了,今rì不说这个了,东阳从杭州进献了两件东西,还上疏说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宝贝。朕很好奇,介甫就随朕一同瞧瞧吧!”

说着有内侍端上一个托盘,一个个细小的黄铜小印章出现在面前,王安石不禁一惊,林昭这是做什么?一般朝廷命官的官印才会用黄铜制作的,民间通常是禁止使用的……不过林昭这个印章委实太小,而且每个上面只刻写了一个字,赵顼解释道:“东阳说这玩意是叫活字印刷,可以取代雕版刻印。准备足够的活字,印刷前按照需要排版就是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随后君臣俩入盯了半夭,不断把玩,又按照林昭的描述尝试,似乎还有模有样的。

王安石道:“此物甚好,如此便可印制许多书籍,如论是每年的农书历书,还是士子们读书温习的圣贤之书,印刷都会方便许多,当真是大有益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