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分界线。太行山与燕山,辅以桑干河、拒马河,成为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有效阻止北方草原骑兵南下,有河朔门户之称,是中原腹地的屏障。
唐朝以前,燕云地区一直掌控在中原王朝手中。因此,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匈奴,还是唐朝时期的突厥都难以突破,南下中原。
可惜唐末天下大乱,中原陷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后晋石敬瑭为换取契丹人的支持登上帝位,不仅屈辱地自称儿皇帝,还拱手送出了幽云十六州。
十六州地域并不十分广阔,对辽国和后来的后汉、周,以及北宋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唐末以来,契丹虽然不断壮大,但毕竟只是个草原游牧民族,实力还是有限。但自从得到了肥沃富饶,物产丰富,富庶发达的幽云十六州后,就产生了质的飞跃。
辽国由此国力大增,燕云一带的生活着大量汉人,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极大促进发展。同时也加速了契丹人的汉化过程,开启了藩汉分治模式,也开科举建立官制。
契丹已然不同于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从游牧民族原始的汗帐部落制发展到了封建王朝制度。辽国由此成为雄踞北方,完全可以与中原王朝一较高下的大国。
对于后汉、后周和北宋而言,失去幽云十六州就是噩梦的开始。
失去了燕山屏障,河朔之地完全暴露在契丹人的铁蹄之下。辽军南下,难以阻止,宋真宗年间,还曾直接进攻到黄河岸边,逼近汴京。后来虽然击退辽军,却不得已签订了屈辱的澶渊城下之盟。
中原的皇帝们也曾矢志夺回幽云十六州,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北伐,一月之内夺回瀛、莫二州,并溢津、瓦桥、淤口三关。正当大军直逼幽州之时,柴荣却一病不起,只得班师回朝,不久之后就病故了,留下孤儿寡母,直接丢了江山。
宋太祖赵匡胤采用先南后北战略,准备统一南方之后再对辽国动手,可惜没等到那个时候,烛影摇红死的不明不白。
太宗赵光义胸有大志,两度率军北伐,可惜高粱河一败成千古憾事。第二次,还让鼎鼎大名的杨业战死沙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提北伐之事,之后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成为一句空谈。
此时此刻,林昭站到燕山脚下,看着燕山起伏,城池矗立,忍不住一声长叹。
北宋不同于其他封建王朝,灭亡并非因为内部农民起义或者叛乱,而是异族入侵所致。究其原因还是幽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