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拿中国的武器去打仗。
必须承认,在南亚的动荡局势中,张文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要知道,正是在他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期间,中国开始向南亚大规模输出军火,而这么做,主要也是为了替陆军减轻负担。
在印巴尝到甜头之后,中国当局开始大规模援助世界各地的民族dú lì运动。
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六年间,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不丹、锡金、老挝、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先后宣布dú lì,联合国增加了近三十个成员国。
在这些国家争取dú lì的斗争中,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起到了决定xìng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民族dú lì运动,也成为了中德对峙的导火索。
原因很简单,中国一直在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dú lì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在压制民族dú lì运动。主要就是,中国是一个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而且中国的发展也不以海外殖民地为基础。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战爆发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殖民地宗主国,拥有的殖民地仅次于英国,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依靠海外殖民地提供的资源与市场。
事实上,在第一次民族dú lì运动中,德属殖民地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虽然当时没有一块德属殖民地宣布dú lì,但是为了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地位,德意志第二帝国耗费了大量资源。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由此开始敌视中国。
这就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公民眼里,正是中国在鼓动民族dú lì运动,并且想以此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并且通过策划德属殖民地dú lì,来争取得到这些新兴国家的支持。此外,通过民族dú lì运动,中国还在力图建立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绝大部分公民都把中国当成了民族dú lì运动的幕后推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并没错。
民族dú lì运动,确实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而且绝大部分获得dú lì地位的新兴国家都格外重视与中国的关系,把中国当成了主要的结盟对象。更重要的是,这确实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