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ì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rì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涉及到战争的工业布局、资源生产等等,都以面向国内为主,即做好了在战争期间遭到封锁,无法获取外来资源、只能依靠国内资源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是,中国并不重视海运。
大战爆发的时候,悬挂中国国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上的大型运输船只总共还不到一千艘。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以运输船的载重吨为标准,中国的海运能力在全球排名第五,在美国、英国、rì本与荷兰之后。
问题是,大战爆发后,中国当局也同样不太重视海运。
当然,不是中国当局没有认识到海运的重要xìng。事实上,在击败rì本海军,进攻rì本本土的时候,中国当局就认识到了海运的重要xìng,而且知道战前对海运的忽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只是,中国没有能力建造太多的运输船只。
主要就是,战争期间,首先得保证建造出足够多的战舰,即首先得满足海军对作战舰艇的需求,然后才是建造运输船只。事实上,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的需求都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满足,即战舰的建造规模一直偏低。结果就是,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建造运输船只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到了大战后期,中国当局甚至开始向盟国订购运输船只。在大战的最后一年,中国海军甚至让rì本的神户造船厂、长崎造船厂、大阪造船厂与江户造船厂复工,并且聘用rì本工人,建造运输船只。
在决定进军印度洋的时候,中国海军直接管理的运输船只不到两千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