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科罗拉多”号就在编队的最前方,后面是两艘姊妹舰。
只是,排在三艘“科罗拉多”级后面的不是两艘“田纳西”级,而是三艘“新墨西哥”级,两艘“田纳西”级在最后面。
这么编排,也很有道理。
要知道,就算两艘“田纳西”级本身就是“新墨西哥”级的改进型,但是其战斗力已经比不“新墨西哥”级了。
当时,第32舰队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有五艘战列舰没有进行改造,而是没有合适的火控设备。
之前已经提到,虽然美国研制出了雷达,而且首先在战舰安装雷达,但是美国并没研制出以雷达为核心的火控系统,其炮瞄雷达获取的数据,无法直接提供给炮组,也就无法直接作为射击参数使用。
此外,当时美国海军的炮手,也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
在战斗中,美军的炮战战术依然非常传统,即不管是光学测距仪、还是炮瞄雷达测得的数据,都要首先交给枪炮长,由枪炮长结算成火控数据,再分发给各个炮组,并且由枪炮长决定开火方式,最后才是开火。
与之相比,中国海军的炮战战术就先进得多了。
炮瞄雷达测得的数据直接分配给各个炮组,再用一台专门的设备解算成火控数据,而枪炮长的作用只是确定开火时间。如果是自由交战,那么各个炮组就不需要统一行动,在获得火控数据后就能开火。
实战已经证明,中国海军的炮击战术能够大幅度提高炮击效率。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能让战列舰的主炮达到最大射速。
在设计的时候,火炮的最大射速都要比实际射速高得多。比如中国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舰炮的最大射速达到了每分钟两枚,而在雷达火控系统问世之前,一般情况下的实际射速还不到一分钟一枚。如果交战距离过远,或者是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往往要两分钟才能打出一轮齐射。
有了火控雷达,这一局面出现了改观。
所罗门海战中,顾祝同指挥的战斗编队里的四艘巡洋舰,在交战时的射速就达到了最大射速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如果没有火控雷达,以当时的情况,实际射速能达到最大射速的一半就很不错了。
提高射速,意味着增强了火力,说得专业一点就是单位时间内的弹药投掷量。
要知道,方志盛的五艘战列舰,一次齐射投掷的炮弹还不到四十吨,仅相当于第32舰队的一半。如果在不降低炮击命中率的情况下,把射速提高一倍,就等于扯平了双方在弹药投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