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交战状态,战舰的航速就得降下来,一般在十六节以内,很少能够超过二十节。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做的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所有海战中,战列舰在航速超过二十节的情况下,主炮命中率连百分之一都不到。问题是,战舰携带的炮弹数量是有限的,即便是注重火力的美军战列舰,一门主炮的备弹量也不会超过两百枚,一般在一百枚左右。这些炮弹中,包括用与对付地面目标的高爆弹、用与对付中小型战舰的半穿甲弹,并非全部都是穿甲弹。正常情况下,穿甲弹占的比例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即便在执行纯粹的制海任务时,也只有百分之八十。如果一门主炮有一百枚炮弹,其枚是穿甲弹,在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的情况下,意味着即便打光所有穿甲弹,也不能保证集中敌舰一次。
显然,这样的炮战毫无意义。
受此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列舰都没有太高的航速,也没有人认为战列舰需要很高的航速。虽然到了大战后期,以“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拜仁”级为代表的快速战列舰问世,但是在炮战中,这些快速战列舰的航速也不会高到那里去,只有在进出战场的时候才能把航速利用起来。
事实,美国海军一直不太重视战列舰的航速。
如果不是舰队航母兴起,让战列舰受到了严重的空中威胁,以及需要有战舰为舰队航母护航,美国海军不见得会建造快速战列舰。当然,快速战列舰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各国海军青睐,也与动力系统的巨大进步有直接关系,即功率强劲的动力系统,可以在把战列舰的航速提高的同时,不影响其他性能。
直到雷达问世,快速战列舰才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里说的是用于火控的炮瞄雷达,而不是搜索雷达。
光学测距与瞄准设备,受平台稳定性的影响非常大,而战舰在高速航行时,肯定很难保持稳定,也就使光学测距与瞄准设备的测量精度大幅度降低,影响到炮击命中率。虽然雷达的测量精度也与平台的稳定性有关,但不是线性关系,而且造成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对炮击命中率的负面影响就不会大到哪里去。
可以说,正是炮瞄雷达,让战列舰具备了在高速航行时进行战斗的能力。
几个月前,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即“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瑙”号就是利用炮瞄雷达,在大雾天气下追击英国皇家海军的“英”号航母,并且最终击沉了这艘航母。
当然,对雷达的作用认识最深刻的还是中国海军,要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