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亚纳群岛花更多的时间。
事实上,希望也同样渺茫。
夏威夷时间七月十日下午四点,美国太平洋舰队驶出了珍珠港。
尼米兹没有随同舰队出海,而是留在珍珠港坐镇指挥,舰队指挥官是他的下属哈尔西中将,指挥航母战斗群的是弗莱彻少将与斯普鲁恩斯少将,哈尔西则直接指挥由八艘老式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
这三个人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斯普鲁恩斯。
大战爆发的时候,斯普鲁恩斯还是一名高龄上校。
在美国海军中,“高龄军官”非常普遍。主要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盛顿条约”对各国海军军备做出了严格限制,战舰数量得到控制之后,可以提供的军官岗位也就非常有限了。结果就是,大批海军军官在达到了晋升年限之后,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就没有获得晋升。
当然,这是传统海军强国才有的问题。
中国海军是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而且在成立的时候,“华盛顿条约”就已生效,因此军官队伍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并没有出现大批军官赋闲的情况,在岗的军官都得到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
必须承认,很多优秀的海军指挥人才因此而埋没了。
斯普鲁恩斯就差点成为被埋没掉的优秀人才之一。
大战爆发前,斯普鲁恩斯已经达到了海军上校的最高服役年龄,按照规定,如果他没有获得晋升,就得退役。
所幸的是,尼米兹在这个时候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并且立即看中了斯普鲁恩斯。
也正是如此,斯普鲁恩斯在一九四零年六月底,也就是大战爆发后,就被尼米兹晋升为海军准将,担任太平洋舰队的航空作战参谋长。
接下来的一年里,斯普鲁恩斯一直负责太平洋舰队航空兵的改编工作。
在此期间,他也在高度关注中日战争,特别是中日海战。
可以说,斯普鲁恩斯到这个时候,才开始释放光芒,而且很快就产生了影响。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飞速发展,并且通过中日海战学到了很多经验,也吸取了很多教训。
最重要的,就是航空兵在海战中的应用方式。
对此,斯普鲁恩斯有明确的认识,即只有用于进攻,航空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航空兵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即把重点放在进攻上,以提高打击力量为主。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斯普鲁恩斯,也就不会有进攻型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