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战机都被送上了飞行甲板。
这是一bō规模超大的攻击机群。
按照李向龙的安排,三艘航母将各出动三个中队,即一个战斗机中队、一个俯冲轰炸机中队与一个执行水平轰炸任务的鱼雷攻击机中队。因为战机出动量超过了航母的最大出动能力,所以整个起飞过程将长达半个小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起飞需要多少时间,而是返航的时候,如何在战机耗光燃油之前,让其全部降落到航母上。原因很简单,最先起飞的一架战机在返航的时候,要比最后起飞的那一架多飞行半个小时,相当于多飞行了两百公里,也就几乎没有剩余燃油了。更重要的是,航母回收战机的速度肯定比起飞战机的慢,因此最后一批战机肯定无法在燃油耗尽之前降落。
所幸的是,李向龙想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办法。
这就是,让首先起飞的战斗机都携带一具可抛弃的副油箱,并且把弹药减半,并且让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最后降落。这样一来,战斗机的滞空时间能提高一个小时左右,正好抵消了起飞与返航的时间差。
轰炸机与攻击机依然按照标准配制起飞。
因为执行的是水平轰炸任务,而且返航航程在四百到五百公里之间,所以“蜻蜓”式鱼雷攻击机都携带了三枚炸弹,即在机腹的鱼雷挂点上挂一枚五百公斤级航弹,在机翼的小挂架上各挂一枚一百公斤级航弹。
在这次轰炸中,水平轰炸机是绝对主力。
主要是,打击目标都是机场,而水平轰炸机能够携带专门用来对付机场硬质跑道的航空穿甲弹。
虽然俯冲轰炸机也能携带航空穿甲弹,但是因为俯冲轰炸机的投弹精度高得多,所以都被安排执行轰炸点目标,比如机库、机场指挥所、高射炮阵地、飞行员宿舍、燃油库与弹药库等等。
至于战斗机,主要就是为轰炸机护航。
当然,如果在机群到达的时候,日军的战机还没有升空,那么战斗机也将用航炮攻击地面目标。
五点半,战机开始升空。
半个小时之后,最后一批水平轰炸机离开了航母。
因为机群规模太大,所以并没有组成一个编队,而是根据攻击目标,分散成了六个中队级的编队。
按照空军提供的情报,在大阪南部地区、以及四国岛东北部地区,总共有六座规模较大的机场,而且这六座机场都驻扎有日本陆军航空兵的战机,总量在四百架以上,大部分都是战术飞机。
这时候,李向龙收到了鲁志刚发来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