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的重巡洋舰。
鲁志刚并没意识到,雷达并非绝对靠得住。
受技术限制,当时的雷达无法测量目标的航速,只能根据两次探测获得的结果,大致推算出目标的航向。此外,在雷达屏幕上,战列舰与重巡洋舰的信号反射强度相差无几,很难准确辨别。要等到雷达技术成熟,特别是把多普勒效应利用上之后,雷达才能测速,并且辨别出战列舰与重巡洋舰。
也就是说,当时鲁志刚并不知道,他面对的只是六艘重巡洋舰。
所幸的是,这没有造成恶劣后果。
距离缩短到一万八千米左右,鲁志刚指挥的六艘战舰率先开火。
此时,六艘日舰依然在向东南方向航行,而且航速在三十节以上。
前几轮炮击没有取得实际战果,却带来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即通过日舰反击,鲁志刚做出了准确判断。
遭遇的不是联合舰队主力,而是六艘重巡洋舰。
通过敌舰的反击,特别是炮弹爆炸产生的现象,就能判断出敌舰主炮口径,从而判断出敌舰的类别。
显然,战列舰上没有八英寸副炮。
配备八英寸舰炮的,只有重巡洋舰。
鲁志刚首先想到的,就是联合舰队的主力去哪了?
准确的说,“雾岛”号去哪了?
由此,鲁志刚也推翻了之前做出的判断,即“雾岛”号没有轻载出海,因此航速不可能超过二十八节。
这样一来,“雾岛”号就跟不上那几艘速度较快的重巡洋舰。
显然,“雾岛”号在重巡洋舰编队后方。
鲁志刚没有迟疑,也没有感到担忧。不管怎么说,优势在他手上,而且离天亮还有五个多小时呢。
一点过十分,旗舰“山东”号首开战果。
虽然与昼间炮战相比,“山东”号在夜间的表现差了许多,打到第十一轮,才击中了六艘重巡洋舰中的首舰,但是与交战对手、以及后面的五艘友舰相比,“山东”号的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
要知道,此时的交战距离在一万七千米以上,而且航速超过了二十四节。
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海军主力舰第一次完全依靠雷达进行炮战。
虽然在夜战中,炮手还可以利用大功率探照灯、以及敌舰的炮口闪光进行测距,但是在雷达、特别是炮瞄雷达研制成功之后,中国海军放弃了这两种原始的夜战战术,只在主力舰上保留了备用的探照灯。更重要的是,主力舰的炮手都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要求必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