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有能力守住本土吗?
显然,当时最值得怀疑的,还是日军有没有能力阻止中**队登陆。说直接点,只要中**队成功登陆,日军战败的可能性就为百分之百。日军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中**队挡在国门之外。
可惜的是,日军连这点能力也没有。
要知道,抗登陆作战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日本又是一个岛国,且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海岸线极为漫长,有很多适合登陆的地点,比如在九州岛,就有长达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需要守卫,其中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较为平坦,适合陆战队上岸,也就需要日军重点守卫。
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绝对是在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比如,修建碉堡等火力点需要大量的钢材与混凝土,修建堑壕不但需要巨大的人力,还需要动用大量物资。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其钢铁与水泥产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十,但是日本严重缺乏资源,和平时期还能进口,战争时期遭到封锁之后,就没有办法进口原料了。
大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就发起了一项捐助钢铁的运动,各家各户都把铁器捐了出来,甚至每十户人才能保留一把做饭用的菜刀。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之后,日本当局甚至下令拆毁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以此回收钢铁,供炼钢厂回炉。
问题是,这些举动对于战争消耗来说,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车薪。
以大战时期的标准衡量,即便日军只需要防卫九州岛,而且重点守卫大约一千二百公里长的海岸线,那么修建完善的海岸防御工事,也需要消耗三千多万吨钢材与大约一点五亿吨水泥。
这是个什么概念?
直到战败,日本在整个大战期间的钢铁产量不到八百万吨,水泥产量不到三千万吨。
不可否认,日本有着可观的人力资源。在大战爆发前,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英国(算上了印度等殖民地的人口)、美国、红俄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居全球第六的位置,人口总量接近八千万。问题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用鲜血证明,人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第一要素。在钢铁与烈火的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才是决定全面战争胜败的基本要素。
可惜的是,日本的工业实力在战争期间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一点,与英国极为相似。
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在一战的第二年就会战败。虽然在这次的世界大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