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潜艇的吨位比主力舰小得多,但是对建造工艺的要求高得多。当时,全世界也就只有七个国家能够建造潜艇。主要就是,潜艇的耐压壳体需要极高的制造工艺,而且对焊接的要求也非常高,没有足够先进的工业技术,根本制造不出合格的耐压壳体,也就造不出合格的潜艇。
事实上,当时〖中〗国海军最缺的也是潜艇。
早在一九三三年,冯承乾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问题是,〖中〗国不但没有建造潜艇的能力,也没有合适的官兵队伍。别的不说,在一九三三年的时候,〖中〗国潜艇部队的官兵还不到两千人,而且其中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官兵有过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服役的经历,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在水面战舰上服役,只有极少数在来自潜艇部队。
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中〗国海军就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潜艇部队。
冯承乾非常清楚,在广袤的太平洋上,特别是在与〖日〗本、美国作战的时候,潜艇拥有极为重大的价值。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冯承乾才会通过希佩尔,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三种潜艇的设计图纸。次年,冯承乾以〖中〗国海军司令身份访问德意志第二帝国,又笼络了一批帝国海军潜艇部队的退役军官,让他们以教官的身份来到〖中〗国,为〖中〗国海军培养潜艇部队官兵。
总体来说,在一九三五年之后,〖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很有条理。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几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能否在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优势,甚至是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得看这几年的建设成果。
所幸的是,在这几年内,诞生了不少“奇迹”。
比如,到一九三九年,〖中〗国的四大造船厂都能建造舰队航母、大型巡洋舰等两万吨级战舰,而江南造船厂、北方造船厂与广州造船厂则各建成了一座四万吨级船台,具备建造四万吨级主力舰的能力。又比如,到一九三九年,〖中〗国的长春车辆厂、武汉车辆厂与上海车辆厂都完成了坦克生产线的建造工作,其中长春车辆厂能够生产四十吨级坦克,武汉与上海则能生产三十吨级坦克。
再比如,到一九三九年,沈阳飞机公司、西安飞机公司与成都飞机公司都建立起了战斗机生产线,能够生产bf109e等先进战斗机,而南京飞机公司则具备制造双发轰炸机的能力。,不可否认,这些成就,大多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