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召开紧急内阁会议。
面对那些依然不肯服输的内阁成员,东条英机以辞职相威胁,最终使内阁在停战问题上达成一致。
当天晚上,东条英机觑见天皇,正式提出与〖中〗国停战。
天皇在名义上是〖日〗本的国家元首,但是实权在首相手里。更重要的是,〖日〗本已经进入了战时状态,因此首相在得到内阁支持之后,几乎可以单独决断所有国家政策,而不需要得到议会批准。
事实上,此时的〖日〗本议会中,大部分议员都是军国主义份子。
换句话说,如果停战需要得到议会准许,那么东条英机提出的任何停战方案,都不可能获得通过。
在绝大部分军国主义份子看来,宁可拼得妾死网破,也不会接受耻辱的停战条约。
所幸的是,东条英机并没失去理智,也不是那种冲动的军国主义份子。
他非常清楚,打到这一步,别说跟〖中〗国拼个鱼死网破,继续打下去,甚至不大可能对〖中〗国造成太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大规模地面战争已经结束,〖中〗国可以通过封锁与海上打击彻底打垮〖日〗本,而且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国力。相反,〖日〗本在赔上了所有老本之后,也未必能伤〖中〗国分毫。
只有及时停战,〖日〗本才能获得复兴机会。
更加幸运的是,〖日〗本天皇也有类似的认识。
得到天皇御准后,东条英机在八月八日通知驻美大使,答应〖中〗国提出的前两个条件,并且就第三个条件进行谈判。
八月十日,中日外交官进行了第三次会晤。
在〖日〗本做出全面妥协后,美国国务卿正式出面,提出在十天之后,也就是八月二十日举行正式谈判。
推迟十天,主要是中日双方都需要组建谈判代表团。
趁这个机会,美国国务卿提出,〖中〗国应该暂时停止地面军事行动,并且降低对日封锁级别,准许第三国向〖日〗本运送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
既然〖日〗本已经全面妥协,〖中〗国就没有理由继续施加压力。
八月十二曰,吴铁生宣布暂时停火八天。
当天,冯承乾也给海军下达了命令,准许实现通报了的、运送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的第三国船只前往〖日〗本。
正式谈判地点不在华盛顿,而是在马尼拉。
原因很简单,十天之内,中日双方的高级官员只能到达马尼拉,到不了华盛顿,当时还没有跨越太平洋的空中航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