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务人员开始把装满燃油、挂上炸弹的“海鸥”送上飞行甲板。
与战斗机一样“海鸥”式攻击机也得在没有弹射器帮助的情况下,在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内升空。
显然,这就要求“海鸥”具有更大的升力系数。
可以说,满油、挂一枚二百五十公斤炸弹,是“海鸥”在“大鹏”
号航母上起飞的极限重量了。要知道,在日常训练中“海鸥”往往会少带三分之一的燃油,以此提高起飞时的安全系数。
这次,显然不能少带燃油,因为没人知道“凤翔”号离得有多远。
当时,甚至没有人能够肯定“凤翔,…号已经进入黄海。原因很简单,冯承乾在夜间派出去的两艘轻巡洋舰并没在大隅海峡东面发现“凤翔”号,甚至没有遇到〖日〗本舰船,似乎“凤翔”号根本没有进入黄海。
所幸的是,这个担忧没有成为现实。
七点四十五分,天亮后不到十五分钟,排在第五位起飞的“福克”战斗机就发出了发现目标的电报。
有这份电报,已经足够了。
要知道“凤翔”号并没有停下来,因此当攻击机群在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的时候,肯定不在“福克”战斗机报告的海域了。也就是说,发现“凤翔”鼻的战斗机不用汇报具体的情况,只需要发出一个信号。
七点五十分,第一架“海鸥”升空。
驾驶这架飞机的,正是李向龙少校。
李向龙原本是战斗机飞行员,海军航空兵组建了攻击机部队之后,他才带头成为攻击机飞行员。
与李向龙搭档的是郭金荣上士,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籍飞行员。
准确的说是导航员与无线电操作手,因为在“海鸥”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后排位置上没有飞行控制系统。
十分钟内,十六架“海鸥”全部升空。
虽然“大鹏”号上有二十四架“海鸥”但是考虑到回收返航的侦察机,最多只能出动其中的十六架。如果第一bō攻击没有能够击沉“凤翔”号,那么在收回侦察机之后,还能用剩下的八架“海鸥”发起第二bō攻击。
当然,在这场战斗中,第二bō攻击完全是多余的。
李向龙率领的攻击机群还在飞行途中“凤翔”号就出动了十多架战斗机,只是这些战斗机不是来拦截攻击机群的,而是去驱逐那些讨厌的侦察机,以及搜索附近海域,搜寻〖中〗国舰队。
显然,欠缺经验,让“凤翔”号的舰长犯了一个严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