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战端(2 / 4)

帝国风云 闪烁 3145 字 2021-06-11

了这个心,而且认为只要集中兵力,就有较大的把握在朝鲜击败日军。只是到最后,冯承乾放弃了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希望中日在这个时候打起来。结果就是,到八国联军干俄行动失败的时候,〖中〗**队并没有为出兵朝鲜做好准备,也就错过了把日军赶出朝鲜半岛的良机。等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再热心远东事务的时候日军已经全数撤退到鸭绿江南岸,并且做好了迎战〖中〗**队的准备军事冒险的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此后,吴铁生一直在谋求出兵朝鲜。

吴铁生的观点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只要日军在朝鲜半岛一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别忘了,在冯承乾的工业规划中,东北又是〖中〗国的重工业中心。也就是说,在〖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旁边,驻扎了数十万虎视眈眈的日军。

只要战事一起,这些日军能在数日内渡过鸭绿江,而〖中〗**队将不得不在本土打一场保卫战。

不管能否在东北击败日军,受径的都是〖中〗国。

此外,即便在和平时期,因为中日关系并不友好,所以〖中〗国陆军一直在东北地区部署了一支重兵。在一九三零年,也就是经济危机蔓延之后,〖日〗本经济走入绝境,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的时候,为了防范〖日〗本发动战争,〖中〗国陆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兵力、包括百分之六十的主力部队都放在东北。

这样一来,在其他地区的兵力,自然就显得极为单薄了。

从国防安全角度讲,这种部署也非常不妥当。

由此可见,吴铁生主张先在朝鲜跟〖日〗本打一仗,有着非常充足的理由。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才表示支持吴铁生的主张,并且表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先在朝鲜打一仗。

接下来,就是备战了。

在一九三零年之后的三年间,〖中〗国的朝鲜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即由不干预、不介入转为暗中支持朝鲜的民族主义组织,除了给予物资、情报等方面的支持之外,还在舆论宣传上大力鼓吹朝鲜的历史,煽动朝鲜的民族主义情绪。

显然,最易受到影响的就是学生。

汉城是朝鲜的首都,也是朝鲜人口最多的城市,更是〖日〗本奴役统治朝鲜的心脏,还是朝鲜学校最多的城市。

学生起义在汉城开始,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对吴铁生等人来说,这是期盼已久的机会。

只是,冯承乾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