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杰利科保持相同的航向。
这个距离,正是希佩尔希望得到的理想交战距离。
战前,帝国海军对五十二倍径三百毫米舰炮做过严格的xìng能测试,发现在一万八千米处的穿甲能力最为理想。结合获取的英国皇家海军的情报,帝国海军专门制订了一套远距离交战的战术。冯承乾回到帝国海军之后。强化了这一战术,及利用较远的交战距离,尽可能的发挥出长倍径火炮的威力。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直接打击英舰的水平装甲。
要知道,当时包括帝国海军在内。没有哪个国家的海军认识到了水平防护的重要xìng,主要是火炮的射程有限。导致交战距离过近,炮弹的命中范围主要在舰体侧面,很难击中战舰的水平面。此外。较为落后的观瞄方式。也限制了战舰主炮的远距离交战能力,使得远战行不通。
直到一九一零年左右,随着火炮制造工艺取得关键xìng突破,火炮的xìng能、特别是射程有了大幅度提升,加上瞄准设备的改进,才使远距离炮战变得具有可行xìng。问题是,短短几年之间,根本没人认识到远战的重要xìng。
帝国海军能有超前认识,与冯承乾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这也与一家帝国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享誉全球的蔡思公司。
在英德决裂之前,英国皇家海军都得从帝国采购光学设备,而蔡思公司就是帝国最好的光学设备制造商。大战爆发前,蔡思公司生产的望远镜、潜望镜、瞄准镜等等,销售到了世界各地,是公认的最优秀的光学设备。
当然,最好的肯定得留着自己用。
正是有了蔡思公司,帝国海军才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观瞄设备。
当然,克虏伯等军火商也功不可没。要知道。当时克虏伯公司掌握着世界上最顶尖的火炮制造工艺。两场海战已经证明,由克虏伯公司制造的五十二倍径三百毫米舰炮在各项xìng能上都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的MK5型四十五倍径十二英寸舰炮,即便跟“乔治五世”级上的十三点五英寸主炮相比也毫不逊sè。
事实上,这也正是帝国海军没有急于采用三百五十毫米,乃至三百八十毫米舰炮的主要原因。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帝国海军拥有当时最强的远战能力。
杰利科想在远战中占到便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杰利科也没有想过打远战,而是希望逐步缩短交战距离,最后在近距离炮战中击败公海舰队。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