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国。
显然,英国肯定会设法避免财政破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破产之前发动一场足以抵消所有债务的战争。
只是,这场战争会在什么时候爆发,冯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虽然在他的主导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舰行动整体提前了两年,但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造舰行动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英国的财政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建造战舰而提前恶化,二是英德的舰队规模将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达到平衡,而这两个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又恰好相反。
说得简单一些,第一个影响可以让英国当局适当延缓发动战争的时机,特别是对英国的政治家来说,只要财政还能支持,那么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有效办法之一。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规模扩充海军的同时,将不可避免的削减陆军开支。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英国,不可能靠海军打天下。帝国海军的根基,正是强大的帝国陆军。第二个影响,则会迫使英国当局提前发动战争,特别是对英国海军将领来说,如果优势当然无寸,就算财政没有破产,英国皇家海军也不可能在真刀实枪的战斗中,击败更加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会因此在欧陆失去优势,但是在海洋上战败的英国也将失去世界霸主的宝座。说得简单一些,就算打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会有其他列强取代英国。
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局势就变得非常难以预测了。
事实上,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后,英德关系的直接写照。
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挑战、并且战胜以英国为首的传统强国的地步。同样的,就算英国已经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对手,却没有足够的把握在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战胜、并且彻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
那么,帝国需要主动一点吗?
冯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让英法俄主动发起战争,帝国战败的可能性将非常大。可是帝国主动发起战争,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几乎没有胜算。根据冯承乾掌握的情况,就算再过两三年,打赢的把握也不大。
关键不在帝国海军,而是在帝国陆军。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经制订出了详细的“攻法方案”,与冯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计划”基本上如出一辙,只是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别,比如提高了对东线的重视程度,计划用一个半集团军、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