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立国二十余年,基本也是四处征战的二十余年平均每两年就要发动一次大战,而一打往往就是一年以上。
所以,严格来说,现在大汉的国力,基本都是用在战争上,对天下百姓的民生改善,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别的不说,现在各州的百姓丁口依然还无法彻底彻查统计,税收都是含含糊糊,时高时低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大汉大过于注重对外扩张,缺乏对内治理的体现。
也就搭着这些年大汉是屡战屡胜,收回来的土地能勉强平衡朝廷的财政需求,费祎这才对北伐没有什么看法.可随着费祎这两年掌管门下省,他是越来越觉得,北伐其实并不需要急于这一时的。
门下省这个地方,是负责监督六部执行的部门,因此对各部的财政花费是异常的敏感,对政令的事实程度也必须时刻掌握.越是在门下省带着,费祎就越能感觉到,军费支出太高,导致其他部门的财政分配被严重缩减,导致政令实施效率低下,民生无法快速恢复。
而民生无法快速恢复,那就意味着百姓生活无法得到提高,而百姓生活无法提高,就意味着国家依然动荡不安,赋税也无法得到提高,从而导致除了兵部外的其他五部,财政赋税分配额度被再次压缩.这就是个死循环。
因此,费祎的想法,其实也是反对北伐的别的不说,就曹魏那个小朝廷,能成气候到哪儿去?!
有诸葛丞相在北地坐镇,这曹魏小朝廷要是真的能翻盘的话,那费祎就把自己的案桌给吃了。
反正也不着急于一时半会儿,倒不如暂停用兵.不用多,只要朝廷给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费祎相信,国家的财政赋税还能再提高三成。
到了那个时候再用兵,朝廷就能宽裕很多了。
因此,费祎再三纠结犹豫之后,还是在三省会议上,对北伐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就这样,朝廷的三省中枢,以二比一的方式,反对北伐派占据了上风但可惜,这可不是什么讲究投票决定国政的年代。
三省,是各司其职的。
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监督。
所以,理论上,决策权是在中书令蒋琬的手里的而蒋琬是个坚定的北伐派。
再加上,诸葛亮身为丞相,他本身的意见就是一种风向标,而且,诸葛亮的疏奏,三省不管是什么意见,都必须呈递给天子,交由天子裁决。
而大汉天子刘禅,对于诸葛亮请奏北伐一事,想都没有想,直接御笔回复了一句话——丞相可便宜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