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和政治利益上面,一时间,谁也没想着要主动出兵北伐。
再加上.抛开内部纷争不谈,现在也确实不是什么北伐的好时机。
“丞相岂不闻“大其不伐丧也”?!”李严站出来,对着诸葛亮拱手说道,“曹魏虽为仇讎,然丧其主,此时伐之,不仁也!!!”
这话说的吧,多少有点假仁假义了.但,确实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
其实吧,大家都知道,李严说这个话,还真不是为了遵守什么礼制,他就是单纯的觉得现在不适合出兵,因此找了一个道义上的理由。
可问题是,这事儿你搁那些寻章摘句的书呆子身上好用,在场的哪一个不是人精?!
尤其是诸葛亮,那可是曾经在江东舌战群儒的人物啊。
“正方既读《公羊》,岂不闻“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仇,非子也”?!”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曹贼弑君篡汉,汉室倾颓,幸有先帝于西川继承大统,嗣武二祖,重兴汉室若我等因丧而不伐罪,何为人臣也?!”
咱们季汉继承的是两汉,两汉的仇,那就是季汉的仇。
你别管汉献帝是不是还活着吧,至少在季汉的官方层面,曹魏就是弑君篡汉了,这样的仇人,你说因为他们死了主君就不讨伐,那咱们还算什么汉臣,季汉怎么还有脸说是“嗣武二祖”?!
这等于是在自己否定自己的立国基础啊!!!
伱看吧,同样是一本《公羊传》里的话,不同立场的人引用不同的段落,就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
其实啊,真的,从来不是儒家迂腐,儒家其实是最懂得变通的学派,真正迂腐的,是那些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暂时解决了大义上的问题,诸葛亮还想继续劝说剩下的人,可这个时候,徐庶站出来了。
“孔明,非是我等不愿北伐,只是.如今曹叡亡故,曹芳年幼,国政皆托付宗室大臣,曹魏正是主少国疑之时。若我等按兵不动,彼无外敌之压,必生内部之斗,早晚生出祸患,而我等若此时伐之,恐曹魏有同仇敌忾之心,如此反为不美!”
这话说的吧,倒是有点实际的干货了。
而诸葛亮对此的应对,也实际了很多。
他没有直接回答徐庶的问题,而是转身,来到自己的案几前,细心的打开一个小匣子,从里面拿出了一封卷轴,递给了徐庶。
这下,不仅徐庶诧异了,在座的所有人,都诧异了。
这操作,实在是有点太熟悉了.上次北伐,诸葛亮就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