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敌军一路将领的临时起意,而是有组织的强攻。
诸葛亮这是要用强攻寻求单点突破,然后以点破面了。
这种情况下,其实司马懿有两种应对选择。
一种,是留下来硬撑,争取撑到蜀贼的这波进攻节奏退去,然后再安排退兵.这样,是有可能有惊无险的完成退兵的。
只是,能退回去多少人,可就不好说了。
这一圈强攻,按照现在各条防御线上汇报的伤亡人数来看,十天之后,魏军至少要伤亡两万人以上.如果在加上撤军途中可能造成的伤亡,最终能撤回冀州的士卒,能有三万人就是老天保佑了。
哪怕加上第一,第二批撤回去的四万人,总共也只能撤回去七万人。
这次会战,不算河东地区,光光兖州,大魏前后投入了大概十五万大军,最后撤回去只有七万人,还丢了整个兖州.司马懿的罪过,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能撤回去这些人的前提条件,还是魏军必须守住三条防线种的任意一条,如果有一条没有守住的话,那结局甚至有可能是全军覆没只有第一批,第二批撤回去的四万人而已。
这个应对方式,太被动了,风险也太大了。
而第二种应对方式是壮士断腕。
在蜀贼没有造成太大的伤亡前,立刻安排撤军,留下一部分断后,其余的主力迅速撤到延津渡口,尽快撤退。
但是,考虑到蜀贼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并且有骑兵相助,这次撤兵的安排,必须慎之又慎。
司马懿不是没有相应的撤兵计划,但如果按照司马懿的计划来的话,恐怕“卖”一个陈泰,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把自己的想法和困境,写成书信,送到酸枣城内和西线,交给陈泰和郭淮两人,请两人一起参谋决断。
说好听点,是参谋决断,说难听点.其实司马懿是希望这两个人,能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给陈泰的信中,司马懿其实说的很直白了。
他希望陈泰能率领五千人,坚守酸枣。
不求他以死报国,只求他能为大军拖延出三天的撤军时间,之后,哪怕是陈泰开城投降,他在邺城的家小,司马懿也会一力保存下来。
同时,司马懿也在信中跟陈泰挑明了,留陈泰守酸枣,其实也是在成全陈泰本人和颍川陈氏。
颍川郡在这次大战中失守的那么快,其实就已经表明了颍川世家的选择和立场,他们已经集体选择了投向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