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等下去了。
一旦等到天亮,两百人聚集在一起,傻子才会察觉不到。
也许城内还有其他没有接到集结命令,或者接到了集结命令,暂时还没有赶来的无当飞军士卒,但现在,时间不够了,杜约必须立刻行动。
杜约下令,分出一百人,在西北角附近开始放火,制造动乱,同时开始往粮仓方向前进。
一路上不要求进攻速度,只要求制造出最大的声势,扩大放火面积,制造出大规模往粮仓进攻的假象,吸引魏军的注意力。
而杜约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一百人,偷偷潜伏到西城内门附近。
等到西北角粮仓吸引魏军注意力,往那边增兵后,杜约就会率领这一百人突袭西城内门,争取击杀这里的守卫,打开城门,迎接王平入城。
这个策略吧,是属于那种放在张溪面前直接被毙,放在王平面前也会被臭骂一顿的作战方略。
先不说仅靠一百人能不能夺取宛城西门,并且在敌军的反扑下坚持到王平领兵入城就说那去放火佯攻粮仓的一百无当飞军,被魏军优势兵力包围后,只有战死这一个下场。
也就是说,杜约是狠心抛弃了一半士卒的生死,然后带着另一半士卒去执行一个稍微出点问题也可能全军覆没的任务。
但.杜约没得选啊。
就像他说的那句“等死,死国可乎”一样,他们反正早晚都会死,倒不如搏一把大的。
不成功不过也是死,但成功了,王平能及时领兵入城来援的话,他们中的人,说不定还有活下来的希望。
再说了,无当飞军干的活,大多就是这样的活,从上战场的第一天开始,无当飞军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
某种程度上来说,杜约的决断力相当的出色,而且该狠心的时候也狠得下心来,已经有了一个将领的基本素质了。
而且从行动效果上来看,其实还有点歪打正着的,正好让守卫宛城西门的司马昭,有些判断失误了。
战略发动的时间点,还是在凌晨前的那段时间。
虽然经历了一次夜袭后,司马懿再三强调了对凌晨时分要提高警惕,加强防备但人的生理机能,不是一两句言语命令能改变的。
这年头又不存在三班倒的值守制度,入夜值守的士卒本来就很辛苦,生物钟这东西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调整过来的,在勉强撑到凌晨时分已经很累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放松警惕,再强调也没用。
所以,当西城楼上的守军和城中的巡逻士卒察觉到西北角粮仓附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