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现在的立场,跟《三国演义》里已经彻底倒过来了,不是王司徒要劝降诸葛亮,而是诸葛亮要劝降王司徒.咱们的王司徒可不是诸葛丞相那种忠心不二的人,这人是有劝降的可能的。
而一旦能劝降王朗的话,不管是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天下世家中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诸葛亮不得不慎重以待。
事实上,王朗虽然已经七十多了,但他真没有要为大魏尽忠全节的意思.你曹真跑的时候都不通知老头子一声,还指望老头子为你自裁全节?!
王朗没想白白的送死,但现在的问题是,王朗即使想投降,碍于他身为天下名士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表达出这种意思。
所以嘛,跟诸葛亮见个面,其实就是王朗希望从诸葛亮这边得到一个台阶,一个能让他名声不受损害的理由.像许靖那样翻墙出降的事儿,王朗是做不出来的。
诸葛亮当然也知道王朗的意思,所以嘛,诸葛亮是做足了全套,给足了王朗面子。
诸葛亮着重强调了王朗身为汉臣的一面,对王朗出仕曹魏的事情一言带过,春秋笔法玩的贼溜。
最后,诸葛亮压根没有提到“劝降”二字,只说了大汉天子久慕王朗大名,蜀中学子也渴求向王朗求教学问,但一直不得缘法。
现在诸葛亮有幸遇到了王朗,当然要替天子和蜀中学子们邀请王朗往成都一行.当然,主要目的是讲学,不过如果王朗愿意出仕大汉的话,大汉也愿以司徒之位,虚席以待。
条件提出来了,面子也给到了,王朗虽然还有点顾虑,但考虑到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再矫情搞不好就真的交代了嗯,老头子都七十多了,当然不会贪图荣华富贵,主要是蜀中学子盛情难却,故而往蜀中一行,讲授学问。
就这样,华阴县县令,开城投降.真的跟王朗无关的哦。
而诸葛亮在进城之后,更是对王朗恭敬有礼,时时刻刻行弟子礼,给足了王朗面子,甚至王朗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诸葛亮还亲自引马牵绳的替王朗引路普天之下,能让诸葛亮这么做的人,只有王朗一个人。
就这样,王朗开开心心的往成都去了。
至于王朗的家人.王朗并不担心。
干啥,老头子又没投降,不过是大汉天子听说我的学问好,请我去成都讲学而已学问人的事儿,能叫投降么?!
好吧,就算退一步,老头子就是投降了七十多岁的老头子还要亲自上阵杀敌,最后没战死在敌军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卖了,丢在孤城死守.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