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真的很犹豫。
理论上讲,当初既然支持了魏延“异道会潼关”的策略,如今赵云也不应该中途改变想法.毕竟一旦坚守住三日的话,收益是非常大的,魏军的司隶军团困死在关中,潼关又在自己手里,这么的话,将来进攻司隶,乃至洛阳,都只需要一路平推,最大的障碍不过是废弛了四百年的函谷关而已。
但如果坚持不到的话,他赵云一把老骨头战死倒是不要紧,魏延折损在这里也不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作战失败,潼关易手,魏军依然能守住关隘天险,拱卫司隶啊。
而要命的是,赵云不管怎么去权衡利弊,还是觉得,守不住的可能,比守住的可能性要大。
一想到这里赵云有了决断。
既然潼关守不住的可能更大,那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再折损了大汉未来的领军名将和一千八百骑兵了魏延这样的人才难得,骑兵同样也很难得。
五年时间才凑出一万骑兵出来,只有赵云这个骑兵组建者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辛苦,多难。
这次大战之后,能剩下一半人都不易。
还是突围吧。
以一千八百骑兵的规模,放弃潼关突围的话,其实是有很大的把握,能突破正面魏军的进攻阵地,从侧翼撤回去跟张溪汇合的。
只是这么一来,就等于是提前放弃了潼关北伐作战,放弃了“异道会潼关”的战略。
这个责任赵云认为,自己担的起,也必须由自己来承担。
因此,赵云下令全军,整理军备,安抚马匹,做好明天一早,弃关突围的准备。
这个军令,还没正式下达呢,就遭到了魏延的反对。
魏延一听要突围就急了,这么一走,潼关失守,他提议的战略就彻底失败了。
他觉得吧,现在不是还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嘛,还是可以守一守的。
说不定魏军明天或者后天一早就粮草耗尽了呢?!
至少坚守到明天或者后天一早,魏延还是有信心的,毕竟有了八百多援军支援的嘛,不至于一天都守不了。
但这种侥幸心理的想法,已经不是一个合格指挥官该有的心态了。
作为一名领兵将领,自己的判断不基于现实情况和情报,而是基于“我觉得”“说不定”这样模棱两可的个人感觉上,本身就已经失去了一个将领该有的冷静。
因此,赵云直接驳回了魏延的反对,并且以卫将军的身份,直接接管了整个潼关防务,下达了自己的军令。
而当突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