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排成队列,一个接着一个接受搜子的检查。
黄廷晖自然也不例外。
凡事都是“一回生,二回熟”的,黄廷晖顺利的通过了检查,朝着自己领到的号中走去。
这一次黄廷晖的运气颇为不错,这考房没有啥大毛病,看起来也是颇为整洁。
只是在考房上留有一些名字,比如“浙兴县吴子民,在此参加乡试!”
“宁城县张开华,戊戌年在此参加院试!”
“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各式字样出现在考房的木墙上,有些看起来年代已经是颇为久远了,就连字迹也是变得模糊了许多。
黄廷晖看着那字迹也是会心一笑,大盛国立国百余年,若是按照人的寿命来计算的话,已经是步入了一个人的中年阶段。
故而在考房中留下这么多的字迹,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瞻仰了一下前辈们留下的字迹之后,黄廷晖将已经准备好的东西放了下来。
只待考试试卷发放下来。
云板儿响了好几通之后,院试的试卷按照顺序发放了下来。
这套试卷的内容与县试、府试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过此番院试是考两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复试。
考试内容用《四书》文、《孝经》论各1篇,不过大盛朝立国已久,至于《孝经》题目少,已经是考遍了,也考烂了。
故而经过考官们的研究,在仁宗皇帝在世之时,考试内容便又从《性理大全》《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中命题。
不过在后来形成了潜移默化的规定:正场考试《四书》两文、诗一。
复试考《四书》文、《小学》论、诗各一。
对于诗文,黄廷晖向来是颇为头疼的。
毕竟在这等考试之中,能抄录的诗词可不能那么随便。
再加上应试诗词与那些大家们平时做的诗词是不同的,必须符合规范。
这就像让后世一些作协的那些大文豪去参加高考语文,再写上那么一篇高考作文,他的在判卷老师看来,绝对是不过尔尔的水准。
所以作诗这一块,黄廷晖也只能是靠着自己平时的积累,好在这段时间的沉淀,黄廷晖的作诗文能力提升了许多,也能算是有小成了,如此一来,倒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上次参加府试,黄廷晖的成绩之所以不算太好,就是弱在了诗词这一块上,所以他也是狠狠的恶补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