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胜应下,伸手指方向:“好嘞,姑娘这边请。”
穿过中堂,阿丑来到后厅,只见薛家三兄弟和一位白胡子老者正在讨论方子。
“若说这方子的主心,在生石膏和桂枝两味。生石膏清解肺胃之热;桂枝乃辛温之品以解表寒。剂量上也没有大问题,为何不奏效呢?”白胡子老者一手拿着方子,一手捏着胡须,兀自思索。
薛临海在厅中走动:“生石膏清热。药效绵长,但是否少了几分猛劲?”
阿丑跨入厅中,正好接过话头:“生石膏药效绵长缺少猛劲;知母亦是清解肺胃之热的佳品,药效迅猛却不得持久。两相配合,方能取长补短。”
薛临海似醍醐灌顶:“原来是知母。少了知母!”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不妥不妥,若是再加知母,岂非寒凉过了头?”白胡子老者摇头。
“只要量控制得当,不会寒凉过头,”阿丑解释着,扭头问田胜,“这里有笔墨吗?”
田胜伸手指向厅堂的正东:“那边就有笔墨,阿丑姑娘请。”他引着阿丑过去,便开始研墨。
阿丑提笔写下白虎桂枝汤的药方,这是《金匮要略》中治疗温疟的经典药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去皮)三两.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1]
薛临海走上前细观药方,又对比了原本的药方:“减少生石膏的用量,再加入知母,便不会寒凉过头?”
“正是这个道理。”阿丑淡淡回答。
白胡子老者摇摇头,看不出是褒是贬:“姑娘的方子,老朽闻所未闻。”
薛临梓一声轻笑:“阿丑姑娘的方子,向来有新意。”
阿丑眨眨面纱下清澈的双眸:有新意?前世中医方论,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打底,后世皆在此基础上衍生变化。这个世界,似乎有些不同,但到底是怎么发展的,她也没有深究。如今看来,显然与自己这一脉有不小的区别。故而这个世界的传统学者,怕是不那么容易接受自己的方子。
果不其然,白胡子老者一副语重心长的说教模样:“生石膏,知母。两味寒凉之药同用,实在太危险。小姑娘,人命关天呀!”
阿丑微微挑眉:人命关天?这话换个不客气的说法,就是——小姑娘,不懂别出来乱搞,搞出人命你就知死了!
“方子我也写了,药理我也解释了。用与不用,信与不信,在于各位。阿丑言尽于此,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