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去了。
在过去的时间里,《数学学会杂志》还是《数学新进展》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都被好多顶级人士、数学学者进行论证,好多人都为《数学学会杂志》上,简单、粗暴的证明方法拍案叫绝。
那种方法很多人想到过,但所有人都倒在了复杂的列式论证上,可赵奕却用了极限分析法完成了。
中途的一些思路、转换技巧,让人看着都感觉很精湛,都有种‘原来如此’就的感叹,像是在一团迷雾的山岭中,找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路。
《数学新进展》上的广义证明,意义来说确实更大一些。
只针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分析证明,就像是完成了一道复杂的难题,实际意义其实并不大;《数学新进展》上的广义证明,讨论了素数两两结合组成偶数的覆盖问题,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会被很多素数组合覆盖,但具体有多少种是不确定的。
而对论证过程详细研究,甚至能写出个近似的函数,来分析最可能的数值范围。
就像是老纳什的观点,“这能够帮助人们更了解素数。”
赵奕的两种证明论证方法,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
不要说最顶级的数学家了,普通对数学有研究的人,三天时间都足够看懂很大一部分。
在令人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研究领域,类似的简单证明方法已经非常非常少了。
现在好多新出的数学研究成果,都让一些对数学有研究的学者望而却步,因为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中途总会有些绕脑的逻辑问题。
证明这个,也证明了那个;那个包含了那那个,所以这个也证明了那那个,再加上新出现的那那那个……逻辑问题就是这样的。
另外,还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惹人争议的数学理论。
怀尔斯的证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他的证明中有好多逻辑问题,也存在明显不确定的理论,被用在了证明条件中。
这就是引起争议的原因。
赵奕的两种证明方法都没有出现以上问题,正因为如此,才便于研究者理解内容,所得出的结论也不会存在争议。
好多人都因此讨论起来,他们认为数学的研究就应该像是赵奕的论文一样。
不确定就是不确定。
比如,三维震颤波形图,赵奕在塑造论文中就提到,波形图只是一种猜想,是基于黎曼猜想塑造出来。
确定,就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