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分析好的数据,很容易就计算出了希格斯粒子的质量--
125GeV 左右。
因此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在120GeV-130GeV区间,存在着大量的希格斯粒子。”
赵奕还以《因果律》判断了结果,得到的答案当然是正确的。
所以接下来就是对120GeV-130GeV区间进行研究,他查看了好多好多相关的资料,但之前的研究中,120GeV-130GeV区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没有被特别标注出来成为一个区间,但相关的研究还是有不少的,把相关的资料全部放在一起,他就开始仔细解读其中的数据、研究内容。
两天后。
赵奕走出了工作间,和团队的其他人,一起回到了小镇。
这时候所有数据都已经出来了。
国内团队被分配到的工作,是研究E区几个探测器上的数据,数学家的作用就是在这里体现的。
赵奕和陈明的工作一样,就是分析图像上每个点、每个线的粒子,依照他们的行进路线和特性,去计算出粒子的数据。
这个是个繁杂的计算工作。
不过对于赵奕来说是很简单的,粒子的性质可以通过《因果律》来判断,无法判断出性质的东西,就属于暂时还没有发现的东西。
这些位置都被标记了出来。
如果是已经被发现、并能确定结果的粒子,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
如果放在半年以前,赵奕一定会非常的头疼,因为单纯的计算,结果是不确定的,使用《因果律》、《联络率》加快速度,也变得有些复杂。
现在不同。
随着智慧属性的不断提升,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单纯繁杂一些的计算,他能很容易得出结果。
如果是进入因果思维模式,下意识不断使用能力,看到可能是结果的内容,就能直接得出结果,计算速度就更快了。
赵奕不想浪费时间,他在工作过程中,还用了两个科研币,一天时间就差不多做完了。
陈明和赵奕是一起工作的,两人被分配到的计算任务差不多。
陈明都感到有些头疼,但因为做过类似的工作,他觉得自己还能指导一下赵奕,比如做多长时间以后就休息一下。
这是个短期、时间很长的工作。
陈明预计他手头上的工作,要做五天时间左右,也有心和赵奕比一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