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提供了平台。
临时的‘研究员’职称可以突破等级制度和障碍,有资格独自申请到项目,能在促进成长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资源和发展。
同时,“特聘研究员”也能带来不错的收入。
唯一就是不在体制内。
这个角度来看和辅警、城管临时工有些类似,都不是体制内的人员。
科研上也有不同之处。
科研、学术是要看能力的,就算在体制能做不出成果也没用,而游离在体制之外,只要有成果也会被看重。
有些“特聘研究员”,就是凭借优秀的科研成果,进入体制内直接就评为了教授,速度比同级担任副教授(副研究员)的人更快。
赵奕倒是不在乎进不进体制。
因为,能力。
只要有足够强的能力,不进体制不受限制反倒更好。
另外,他还没有上大学,一个高中学历能当‘特聘研究员’,已经非常惊人了,‘特聘研究员’有资格立项目,因为是‘合同工’不被体制承认,自然也不会被‘体制’约束,立项目的归属可以和研究所自己去谈。
这其实是对实验室、研究所有利的规则。
‘特聘研究员’制度才开始兴起,但被‘特聘’的研究员,能力一般都比不上真正的研究员,他们立的项目就要受到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得到支持。
审核也顺带会谈项目归属,体制内实验室肯定会占一部分。
这个审核就有操作空间了。
罗智金知道赵奕担心实验室会占据项目的所有权,特别强调了这一条,“你不用担心。特聘研究员只是挂个名,聘用是有合同的,你自己研究的项目,只要没有在实验室正式立项,归属权都是你自己。”
这就是不受体制约束。
如果是体制内的研究员,因为是终身制的聘用,任何项目都会被实验室占一部分所有权。
当然了。
好处是拥有绝对的权利,立项目不用经过审核,就算没有科研成果,工作也是有保障的。
最终赵奕点头同意了。
“所以说,你马上要成为实验室的特聘研究员?一个月还能拿两万工资?”许超的话里满是酸溜溜。
许超为实验室劳心劳力,一直都是最低级的博士合同工,‘特聘研究员’根本是想都不敢想。
结果……
赵奕还在郑阳上着高中,连高中毕业生都没拿到,就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