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大秘密(4 / 5)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3563 字 2021-06-10

掣肘,那么就不敢做事。或者做事拖拉。甚至为了拉选票,募选举资金,成为权贵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与全民参政有屁的关系

就是这种利弊参半的制度现在也不能执行,首先精英集团的反对,可以想像一旦执行下,会引起多少反响,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其次百姓还没那思想觉悟,更没有选举所必备的交通条件,更无法保障选举的透明度。

因此还回到原路上。

王钦若宋九是知道的,不过进入政坛后,也不大相信史书评价了,那是士大夫写的,肯定站在了士大夫的角度,因此让王钦若自然地发展,并没有干涉他的成长道路。

这次在苏州听到王钦若消息后,宋九便开始了反思,为何

难道后来寇准就做对了,整天将澶渊之功挂在嘴上念,置皇帝于何地

况且现在寇准就展现出那么多缺点,整是一个有头脑的中二青年。

最后才想清楚原因,那就是权利。

除了少数被五分收买下去的汉奸以及被洗脑的公知,若对外时,大多数肯定会热爱这个国家。但在一国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家乡。但在一家之内,又会热爱自己的亲人兄弟。这是群体动物的自然生存反应。

若是制度还是如此,那么皇帝如何治理天下,随着制度完善,想赵恒骑着马乱跑,那是不可能了,不出去便罢,一出去无数侍卫开道,根本就看不到百姓的真实生活。因此他只能听身边的人讲。

所以作为皇帝的手臂无外乎便是四种人,一是文臣,二是武将,三是外戚,四是太监与宠妃。

在宋朝太监与外戚渐渐失去作用了,因此争来争去,便是文臣与武将之争。

武将在赵匡义打压下也没有话语权了,于是便成了文臣一枝独大,但他们上面还有一人,那就是皇帝。

附庸皇帝肯定不大好,但皇帝反对的便坚持,也未必对。

不过这种潜意识,文臣便会自发地打压皇帝威信。特别是在北宋这种越来越开明的风气下。因此寇准是清臣,王钦若是奸臣。

这个也无所谓,可怕的是后面,随着皇帝权利缩小,变成了文臣一枝独大,但继续争,荫补的官宦子弟没有了话语权,从胥吏提拨上来的官员没有了话语权,成了科举进士天下后,仍在争。

明面上熙宁变法是保守党维护精英集团利益,实际就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争权。甚至最后演变为地域之争,朔党,洛党,蜀党,新党。

这才让朱元璋失败,朱元璋有惩宋朝党争之害,于是更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