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担心万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处。那些人在密谋。因此想找人商议都不敢找。还好,他这时担任好几年首相,包括东府一些胥吏,与他关系皆相处得不错。
因此王继恩在谋划,他也在谋划。不过相比王继恩。他更加被动。
但很万幸。
潘阆终是一个小博士,得到内情比较晚,因此他进献妙策时间更晚。王继恩动手得便同样晚,赵匡义这次病重,没有熬多长时间。因此留给王继恩时间并不长。
还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惩唐朝宦官专政的危害,宋朝太监数量一直很少。也不让太监掌握大权,甚至不喜大臣与太监交结。
这才将吕蒙正贬下去。
若吕蒙正在,他是首相,又与王继恩穿一条裤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赵元佐上台后会变得很坏,但这个头开下去。那么可能就象东汉那样了。
时间在吕端忐忑不安中迅速过去,不久后,赵匡义病逝。
王继恩带着李皇后的口旨,请吕端进宫议立新君。
至此,吕端已经猜出来。不管宫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继恩一定参与其中。
但他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进宫,你到房里将我的那个书盒子里的先帝所赐墨诏拿出来。”
王继恩没有想到其他,就进去了。
他刚进去,两个胥吏拿来一把超级大锁,将门锁上。
王继恩拍打着门:“吕相公,你要做什么”
“先帝驾崩,国家危急关头,请王总管忍耐一会。”说完吕端从皇城中的中书离开,前去后面的内宫。
王继恩继续恫吓中书的胥吏,可是吕端安排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恫吓,胥吏就是不开门。
李氏看到了吕端带着大臣们进来,没有看到王继恩,心情就开始紧张起来。实际这时候她发一下狠,说先帝临崩前下诏一定要立楚王,吕端还真没辄。或者王继恩在边上提一下醒,大事又休矣。
然而王继恩关进了中书小黑屋,李氏又非是刘娥、高滔滔、向太后那样的人物,紧张之下,说了一句:“宫车宴驾,立嗣为长,顺也,今将奈何”
按照规矩是要立长的。
不过赵元佐不是不立,却犯了严重错误下去的,如今有了一个皇太子,赵元侃!
在这个大义面前,立嗣为长算个屁啊?ahref="http://www.iei8.net"target="_blank">www.iei8.net銮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