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阻拦。只会让百姓反感,于是索性设关卡。学习宋人征税。折家与王家派出物资赈济,萧燕燕派人将毒药放在粮食中。以至毒死了几名百姓,一度让夹山各部十分反感折王两家。
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然而辽国对这两个党项豪门,内心深处却是极是愤恨。
……
宋朝为了治理广南与湖南西北,不得不设一支禁军驻扎。
特别是西北。
不过现在性质变了,西北不仅用以驻兵,还用来练兵。特别是多戈壁与沙漠的南河套,上有北河套顶着,东北有王家与丰家卡在正前面,宋九发起的训练骑兵计划,南河套几乎占了一半。
但这么多马得吃牧草,当然,两万来骑放在南河套上,实际真不算什么。
然而这个水土问题让黄河悲催了,宋九无法挽救,但不会有意让它再恶化下去。因此就着黄河,引来一些沟渠,又建了一些蓄水堰坝,比较粗糙的那种,也无妨,这仅是用来灌溉与改善水土的,不用来通航,又几乎九成是牧区,对水利要求不那么严格。
再就着这些灌溉沟渠与水堰,建了一些防沙林,种植了一些耐旱的牧草,马是圈养的,只是训练时才放出来,散于这广大的沙原之上。
然而迫于辽国威胁,这些轻骑稍稍能派上用场,几乎全部让宋九调到河北与河东,增加两大战区实力。
起初这些举措也让辽国风声鹤唳,接着斥候又禀报数则消息。
几万骑兵对于河东河北广大的边境,也不算什么负担,况且那么多地区成了闲田地带。但也得养活这些战马,不仅是马匹的选择,骑兵到了河北,几乎全部骑乘剿获的契丹战马,为了好养活它们。河套马虽好,在河北养活养好太难了。
只好于河北增种一些杂粮,以及广植芦苇,有的芦苇品种就是上佳青饲料,同时能增强边境防御强度。又运来水泥与火药,用火药炸开山石,再用水泥石头修彻更坚固的堡砦。这样修建,成本同样很高,因此修得不是很多,就是主要的二十几个堡砦与州军县城。
河北有水路,运费要便宜一点,河东却多是旱路,因此于并州设了一个水泥作坊,制作水泥。非是用来盈利的,主要就是军用。
依然以防御为主,并不象是进攻燕云的样子,否则这样干,成本太大。
有可能这样一来,辽军南下难度增加。
不过辽国那边同样在休生养息,加上两次大败,辽国心中没底儿,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堡砦在迅速增大加固。但从战略上来说,除了多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