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小姑娘长大成人,潘怜儿替她找夫君,不过宋家开放,让张北圆自己挑选。没想到她在书院挑了一个学子,当时宋九还没有离开京城,便让青衣查了一下此人的底细。
乃是京城人氏,叫苏勋,家中条件一般,乃是书院搬到河洲招收的第一批学子,后来因成绩好被留于高班进修,然后朱洞在潭州建立岳麓书院时,请求书院调拨一批学子过去。他也随这批学子去了潭州,在哪里教了两年书后,才返回京城。
人比较忠厚,肯吃苦,学问也不错。
但让张北圆看中他的与性格学问无关,而是长相,苏勋长相与宋九很相像,块头同样很大。
实际张北圆这种心理就是一种恋父情结。
宋九不大好说出来的,而且他与张家两个孩子关系很古怪,说父亲不象,特别他比张望北大不了多少岁,说兄长更不可能,张北圆那一口一个爹爹喊着他长大的。
张望圆看中他的长相象宋九,宋九看的是性格秉性,还不错,其实以宋九的地位,完全可以替张北圆找一户更好的亲事,然而何必呢若是官员子弟,三妻六妾的,张北圆未必会幸福。
然后将亲事订下,直到宋九回京,才让他们成亲。
过程赵匡义不知道,不过看着苏勋长相,赵匡义也明白一点。
他心中在笑,嘴上却问道:“还有一个男孩呢。”
“他在书院里苦读了数载,中学结束,考的成绩还好,正好臣当时还未去江州,在家闲赋,于是当时臣问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留在书院,在高学进修几年,再做一个先生,一个是担任胥吏,可能以后会转为官员,可能一辈子仅是一个胥吏。但他受祖母影响,提出想要担任胥吏,对此臣也没有反对。然后他主动要求朝廷将他派往属于我朝的河东地区,于是朝廷将他派到绛州担任一个胥吏。随着又成了稷山县主薄。”
若是进士及第,这个升迁速度并不快,但作为书院学子,这个升迁转正的速度就比较快了,中间有宋九的功劳,但当时河东南部百姓稀少,战乱不休,也是一个苦差事。
有宋九功劳,也属于正常的升迁。
“接着臣去了辽东,他调到灵石县为知县,似乎政绩还可,不久前又调往盂县担任知县。”
这两县还属于河东,一是汾州的中县,一是太原府的次畿县。
然而这似乎与宋九也无关,毕竟当时宋九去了辽东。
但说无关也有关,潘美在河东会多少关照一点,其他官员会买宋九的面子,那么这个官就容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