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九章 五字(3 / 5)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3908 字 2021-06-10

但迁都于洛阳还是可以的,虽运输成本提高,没有三门之险,能在宋朝接受范围之内。

然而这次迁都不是为了国家长久,它最终的用意是赵匡胤开不了口的,那就是二弟的威胁。

赵匡义跟上补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没有说话,赵匡义离开后,赵匡胤讪讪地对左右说道:“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这个在德不险,引起更大的争议,若是历史不改变的话,会有很多人想起这番话,反思若真听从了赵匡胤的话。将都城迁到长安会是如何但有几人认真的想过,女真兵临城下时,宋朝当真没有生机如果不是宋钦宗,宋朝当时甚至有机会将金人军队大部灭于东京城下,甚至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不听张邦彦的话,将六十万两黄金,一千三百万两银子送到女真人手中,而是送给各地赶援的二十万宋军当中激励士气,六万金兵必灭!

但事实呢,宋钦宗那些做法。即便撤到长安又有何用说句难听的话,他还不及赵构。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天子御国门的明朝。北京城多次面临危机,有没有失守北京城不是在明朝手上失去的,而是在李自成手中失去了,李自成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

因此迁不迁都对宋朝的命运并没有多大意义。

真正意义乃是迁都对赵匡义命运的转变。

正是考虑到意义不大。赵匡胤有些心虚,才解释依山河之险什么的,他解释了,也就心虚了,赵匡义随之而上,说了一句在德而不在险。迁都是何等大事,唐朝在武则天手中将洛阳做为真正的首都。那是改了国号的,现在猛然迁都,会花费多少钱帛

大哥,你为了打压我,至于要如此吗我又哪里做错了

并且赵匡胤也害怕将这个弟弟逼急了,如今赵匡义尾大不掉,一旦二弟闹将起来,坚持不迁都,又与李建成李元吉性质不同,自己杀是不能杀,打是不能打,那么国家会带来多大骚动

国家也没有真正的做到大一统,北方还有北汉呢。

于是赵匡胤做了退让,北汉要收回来的,二弟力量也要清洗的,可眼下还不能这么急,。

赵匡义危机暂时解除,不过他更大危机来临,这一争,大半大臣都知道原因了,而且他也失去了开封尹的职务,大势之下,不用多,一两年时光,赵匡义的力量就清洗得差不多。而那时北汉应当也拿下了,赵德芳长大成人,扶为东宫太子,赵匡义命运好会做一个太平王,若运气不好,连太平王也做不成,说不定象孟昶那样忽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