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人才(4 / 5)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4030 字 2021-06-10

外,不问货源,不问购价,联合起来登记,然后才能上船。船上的人与货全部记录在册。到彼岸后联手**,若遇劫或遇海难,以售价相互赔偿。”

“河洲契股”谢玭道。

“也非是那种模式,在广南他们有很多自主权,主要是逼他们自出海后强行联合团结起来,人力船多,对抵抗海盗,能在异国他乡不被人欺侮,共同承担风险,有一个保障。省得暴富,或者一夜家破人亡。再补一条,现在的船我看过,多是一舱,那不妥,让船匠们共同研究,将船舱隔成大小数舱或者十几个舱,一处触礁进水了,船不会沉没,就是沉没了速度也比较慢,有时间足够人员逃生。甚至几船连手,能及时救援。财产无所谓,人得安全。降低海上死亡率。”

严桐开始书写。

王明问道:“钱帛呢”

还得用钱。

“这是我们要写的奏折,我来写吧。”宋九开始书写,向赵匡胤请求今年岭南税赋全部留下来。并不是很多,包括宋朝其他各州县,征上来的税务有一部分必须留下给当地支出的,余下的才能上交。也许岭南明年会好一点,但今年不行,以前重税一一免除了,能增征的无非就是宋九河洲那些产业带来的税务。放在个人身上,数量巨大,但放在岭南什么也不是。不过若精打细算,还会能上交近百万缗税务到朝廷。宋九扣留的就是这分部税赋。请求朝廷支持工匠与硫磺,准许广州临时设一火药分作,广州可以不管,让朝廷派官吏来监管,但必须设在广州,不然火药量太大了,从京城运过来成本很高。害怕赵匡胤舍不得,或者朝中官员不将广南当成一回事,宋九又写了一件事,自己在广南准备研究一样物事,一旦成功,仅是广南一年最少为国家带来上百万缗的收入。又写最后一件事,那就是推荐严桐担任转运副使。

王明沉吟道:“这个……”

“或者不做,我也打算不做的,太烦,做得好百姓能理解,若做得不好,百姓就会痛恨之。不过做了,就需要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转运副使啊。”王明摇头,又看着严桐,严桐显然不知道,继续在奋力书写。机会来了,要好好表现,那可是一个知县!但他也没有想到宋九推荐他为转运副使,甚至想都不敢想。

王明也开始写奏折。

他说了一件事,岭南地形复杂,运输过程中必然有损耗,因此以前南汉损耗是一石须交损耗八斗,后人也许对这个数量产生困惑,石是重量单位,不足百斤,按照宋斤只有八十斤。斗是体积单位,若是轻的粟一石能达到十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