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辞戟 上(4 / 6)

一品富贵 午后方晴 4508 字 2021-06-10

还来巡查一次,若下面官员不学好,那就再无改悔动机。这个时间段里,一是通过各地公文冤案等等审核,未必上诉的人一定是清白的,但可以判断是非清白,现在下面的民心可用,或官员做得不好,百姓必然会涌向桂邕广韶,或者直接到广州来申冤。

其次还有许多“密探”,那就是宋九带来的学子,他们也有一个秘密任务,替宋九暗中打听各州县官员,那些官员是好的,那些官员是坏的平庸的。

三是其政绩。

然后再派书吏下去一查复查,将这些官员全部淘汰下去。这样剩下的官员基本能凑合了,再与朝廷调来的官员配合,整个官场风气会逐渐变好。并且裁减了官员,也节约了大量开支。。

第二个用意州县太大,面积人口都很少,想要好,必须手中有资源,这个资源不仅是面积,还有矿产农牧,以及人口,州县小资源少,也不便官员发挥才干。

说着宋九拿出一张地图。

这就是他设想后各州县的详细分布地图。

它是宋九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灵感是来自王安石的免役法,似乎王安石变法有很多种,多数宋九不知道,但有一些主要变法,例如青苗法与免役法还是能记住一些的,只是记得不大清楚。有官不行,还得有吏,有差。也就是免役法中的役。

宋朝政策是三等户以上执行差役,看似是齐民,减轻贫困户的压力,是富户当差,贪污不会严重。事实有许多不便,例如一些商人,他们一年得做多少生意,可现在将他们放在差役上,于是造成几个后果,许多二三等户破产,有权有势的把持舒服的州县书吏,直接架空知州知县,或者变相地将差役往四五等户上加,让社会不公,或者官员强行提高户等,手中一条牛一棵树资产也要计算,让百姓不敢盖房屋,不敢养牛,不敢种树。

要么就是南汉的差法,从唐朝基础上演变来的,一部分是强行当差,一部分是养吏。这同样不好,贫困百姓压力增加,税务增重,等等。

但少了他们又不行,就象中书,有堂后官、主事、录事、驱使官、主书、守当官、行首、副行首、通引官、堂门官、直省官、发敕官、楷书等等,他们沾着官字,实际不是官,而是胥吏。各州有孔目、勾押、勾覆、押司、前行、后行、贴司、造账司、祗候典、散从官、院虞候、杂职、斗子、搯子、杖直、拣子、库子、拦头、衙前、狱子、兵级。那一样都不可少,例如拦头,没有他们如何收商税粗分一是吏,例如孔目,一为公人,也就是衙前、狱子、称、搯、杖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