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的,虽昏暗,但也不是太恶劣,不过喜欢一些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于是亡国罢了。对钱俶他是赞同,使这个大一统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伤亡。对刘继元也不反对,相反的是敬重。但只有对这个暴君,宋九产生了仇恨。
这个仇可以慢慢报……
忽然岸上吵了起来,他连忙走过去。
问了一问。
为抢生意争吵的,但这次非是两河百姓,已变成了厢兵与迁户争执。
厢兵退下来,一是朝廷的力役,这个活儿有些重。后世所说的一亿多,非是全部运到京城的,例如徐州缺粮,和州产粮,不可能先运到京城,再退还到徐州,那么直接从和州运到徐州,只是上报三司批准,三司同意后,发运使或者转运使直接两地调动,再将数量用费上报三司备案。因此一亿多时真正在京城卸货的也不足两千万,也不是全部在汴水,还有其他四水,少数从陆地运来,汴水在里面只能占到三四成。当然战争到来时那个数字不大好统计了。
现在江淮还不及后世重要,东南更没有收回来,不过汴水笼罩的范围很大,甚至延伸到巴蜀,同样不少货物,象今年能达到两百多万石。用小车子拉,得拉三十多万车子。从船上卸下来,再运到东南仓库里,这片仓库面积很大,从南汴水南岸开始,一直到东南城墙下面,再到陈州门,有七八坊面积大小。一是利于汴水货物储藏,二是利于蔡水货物储藏。蔡水那边无关,但汴水这边的货物必须这些厢兵来运输,为此,他们一年最少服役四十来天时间。这也是可以忍受的,除了冰封时间,以及恶劣的天气,还有半年时间能让他们打打散工。
如河洲诸产业,冬天到了,敲冰藏冰,这些冰不能从汴水取,水质太差。必须从各个清澈的河洲溪流湖泊取来,它不常备,必须要请散工,酒作坊偶尔会进来大批粮食,也需要散工。或者其他种种。再如各店铺大宗交易,货量大,也要请散工过来搬运。但主要还是在码头上,朝廷出货两百万石,实际出货量近千万石,包括私人的商品,也包括粮食布匹茶叶瓷漆器等等,它们远胜于朝廷赋税比重。
而且房屋有了,抛开细节不说,它确实是一项仁政,况且这些兵士放在军队里能做什么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
迁户过来,起初皆不知道房屋的意义,甚至以为象农村那样,十几贯钱就能搞惦一栋漂亮的房屋,不过久了,再看着东水门两河百姓的房屋,才知道他们想法错得多离谱。
百姓也有百姓的心态,这是计户算的,有的人家几个孩子,孩子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