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贫困百姓孩子一个低廉的学习机会,本来是一件美事,结果让这些人抹上了大片大片的黑墨。也因此,宋九最后又印刷一次,全部交给了书坊。
也有一些人家眼光长远,将书留下来,甚至带着孩子来到河中来旁听,学习做小黑板粉笔。包括一些外地贫困子弟,他们望子成龙,也咬着牙,替孩子买了一套。但这些孩子原先都有些底子,不但宋九,各地都有一些善户,资助教育,开办私塾,招收一些贫困子弟,正是这种气氛,范仲淹、欧阳修最终能成才。
余下的还有五十个名额,全部放开,实际等于放给各个富人商人家的孩子。这一分择,五类招生情况各不相同。外州县二十名贫困学子底子最薄,其次是京城五十名贫困子弟,底子同样不是很乐观。河北也差了一点。河中经过数年露天教育,还有各个学子放学回去的指导,渐渐跟了上去,隐隐不亚于富家子。还是各个富家子实力最强,这是无奈的事,基础不同,造成结果必然不同。但这个时间不长,不用半年,这些贫困子弟一旦给了他们机会,便会疯狂地学习。特别是今年,从外坊招来的学子,他们不象河中,开始有了一些教育基础,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学到一些知识,可想他们的天赋,说不定都有后来居上可能。这就是宋九的选生之术。
择生时间不快,分批来的,先是河中,后是河北,再就是京城其他诸坊贫困子,然后是各州县贫困子弟,最后才是不限户籍户等的考核。
宋九这次招生招得多,若包括那十六人,也是让人感到很好笑的十六人,四千多人才录用了十六个人,比例差不多几乎达了三百比一,一共有二百六十六个学子。
朝廷希望宋九多招,各个商人同样希望宋九多招。但这么多学生来了,问题可不少。
宋九先来到开封县衙,找到吕端,说道:“吕知县,我有一件事要拜托你帮忙。”
“九郎,何事”
“这次学舍招收外坊与外地的贫困学子一共七十人。”
“我听说了,是一件好事。”
“但有问题,钱帛,我那一顿晚饭你也是知道的,说收二十文,二十五文的,实际亏大了。”
“别叫苦,我上次去顺店吃了一顿饭,花了我二百多贯,你还没有请我。”
“公归公,私归私,我再说早餐费用,又要几文钱,艰苦一点,两人合租赁一间民房,也要付一些钱,再加上其他的用费,一个月算下来,最少要花一千五百文钱左右。说是一年,实际那一次都不止一年。对于他们家庭来说,承负太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