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九从屋子拿出两锭银子当贺礼,原来都是苦哈哈的,也不来什么虚的,什么礼都没有钱重要。若不过份奢侈,这两锭银子基本够他办一场婚礼。
“这个。”
“别这个那个,这一年我还要感谢你。”
“难道你不要我回来”
“你成了亲还回来”
“不教书我还能做什么”朱三无奈地说,这几乎会成为以后宋朝三分之一读书人的命运,一生就用在读经义上了,结果什么事也不会做,包括做官都是胡来的做官。
“你能回来,我会很欢迎。”
“九郎,说实话,若是省吃俭用,一个月五缗钱也足够用了,不过……”
“什么”
“我就担心以后书院成立。”
“你担心它做什么你没有功名非得进士才有功名做了进士早就入朝为官,哪里还来教书,况且科举那么难,一年就那么几个进士,让太乙书院的先生来考,也未必考得中。一旦书院造起来,规模会很大,会请一些学问博渊的人来教,但能少得了你至少二十年内离不开我,离不开我就离不开你。现在就怕书院拖得久,一旦开了,薪酬也不会就五缗钱。”
“那我就有数了,咦,桥怎么又改了”
“这是我的新想法。”
朱三趴在上面看,看了好一会儿说道:“九郎,有句话我不知当不当讲。”
“你与我还有什么当不当讲的”
“我只说建隆三年一件事,建隆二年江南淮南大旱,吴越数月不落雨,到了建隆三年春天,春荒来临,百姓饥馑,杨州泗州官员请求朝廷发粮赈济。那时国家财政还没有变好,于是户部郎中沈义伦想了一条折中策略,说扬泗饥民多饿死,但两郡州仓里尚储粮百余万石,可以用它们来贷民,让百姓缓一口气,到了秋后新粟收上来再偿还朝廷?ahref="http://www.iei8.net"target="_blank">www.iei8.net墒怯幸恍┕僭比此担绻庖荒暝俜⑸⒒模傩毡厝炕髅瘢绞焙虺セ共黄鹄矗撬脑鹑巍S谑腔噬戏吲匚噬蛞迓祝蛞迓撞荒茏鞔穑缓盟倒乙遭匏诩妹瘢砸烁姓俸推烊撕弦唬闪⒅路崾眨窨稍儆撬翟眨』噬喜帕沾笤茫执瘢蠲裎奘U饧鲁沉撕芫茫阄刺倒?ahref="http://www.iei8.net"target="_blank">www.iei8.net”
那是三年前,宋九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