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狂造核心李伯雅(4 / 7)

四萌才是最真实谋略的战略游戏——打下领地不难,但稳定扩张帝国版图很难,不造宣称则厌战爆表,不造核心则反叛爆表。

造核心领土怎么造?就是让外交家和历史学家合谋酝酿“怎么样的自古以来证据最好用”,而且要配合考古出土来证明。

所以,最高级的同化和融合,是要慢慢潜移默化到当地人都相信他们源自同一个祖宗,分离倾向也就弱多了。

最优秀的状态,就是可以把其他西南夷,跟“蜀山氏之后”的益州本地人一样,都洗成觉得自己真是炎黄子孙,也就没人想搞事情了。

刘备这时代,你去问一个成都人或者江州人,他们会觉得“因为我们不是尧舜之后,所以不是华夏”么?

同理你去问一个吴郡、会稽郡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么?

不可能。

这就是孔子左丘明司马迁造核造得成功的铁证!润物无声,当地人都不觉得他们历史上千百年前曾经被造核过。

只不过,这种事情越隐蔽越好,所以哪怕这些人建立了对民族有百世之功的殊勋,但这方面不好细说,只能是变着法儿吹吹他们别的领域的成就。

同时,也很可惜,历史上没有几个顶级的外交家兼文学家兼历史学家的人,能够走上政治舞台的巅峰,产生这个级别的贡献。

所以司马迁之后两千年,华夏外交家史学家成功的“学术理论界大规模造核心”运动,非常稀少,新造的核心也不多,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后世李世民、朱棣虽然也算武功不错的君主,但是确实“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力打下来后不知如何细致地搞教育造核,否则后世还哪来的越南朝鲜?

文事佳者,必以武略济之。

武略强者,何尝不需要以文事继之、以建立对新增领地的稳固统治!

以蔡邕原本的实力,他其实未必能对造核这事儿理解得那么透彻。

但主要是他招了个女婿,前世专门修正统论,连大学里修的历史课地理课、一切“自古以来”的伎俩,都是为了服务于“领土造核”。

蔡邕跟李素交流学问多了之后,这方面也就更加学坏、融会贯通了。

蔡邕的文史底子毕竟比李素强多了,把思路一吸收,立刻如同一个原本就内力爆表的高手,借鉴了李素“独孤九剑”的招式一般,威力暴涨。

而且,蔡邕今天跟刘备提到的事儿,其实也是水到渠成,外部形势到了这个份上了,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历史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