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帝国大将军蒙恬!扶苏的心病!(2 / 3)

扶苏经历了几次劝谏无果,都被始皇驳斥后,来到九原的日子里,他开始反思。

扶苏受儒家思想影响颇为深沉。

以后世人来说,扶苏是一个富有理想,饱读诗书的文艺青年。

他没有真正上过战场。

没有过始皇幼年时,危险环绕的经历。

他的童年、少年岁月,都在咸阳宫内,陪淳于越等博士读书。

如果一切顺利,他等到始皇去世,能安安稳稳的坐上王座,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显然,人生不会一帆风顺。

随着朝堂之中,围绕分封、郡县之议,儒法之争愈演愈烈。

甚至出现了某些讥讽始皇,威胁到其统治的不当言论。

终于使得秦始皇不得不立下决心。

明确的将“法”立为帝国的主要意识形态。

为此,始皇将扶苏的老师,淳于越等老儒、方士四百六十余人,一起坑杀。

扶苏终于受不了了,于是率然直谏。

“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始皇大怒,将其发配,以“监军”之职,来到九原。

扶苏在九原岁月,反思过往时。

每每念起老师淳于越的死,便有一种莫大的恐惧。

始皇,会不会因为厌恶他,也将他赐死?

那时,他该怎么办?

他能反抗吗?

人的一生,有四个阶段。

心比天高的无知快乐与希望。

愧不如人后的奋斗与煎熬。

毫无回报的愤懑与失望。

坦然的平凡和颓废。

在这种心病中,扶苏的心态,有所变化了。

他再也没有了以往的飞扬激昂。

再也没有了回咸阳参政期间的胆魄与锋锐。

就像一块碰了壁的石头,没了棱角,变得忧郁、软弱。

他对始皇,有了一种深深的,发自骨子里的惧意,还有一种隐藏的怨恨。

这些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让扶苏对徐冶的到来和劝说,极其的反感。

回咸阳?

他眼前,闪过淳于越,还有那四百多人,一起被坑杀,血洒满地面的场景。

他宁愿在这苦寒之地,和天地为伴,和牧民为友。

幸运的是,当时还有蒙恬在。

他制止了扶苏,劝说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