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往一座山上爬。
还是像以前一样,等秦亮爬到了高处观望时,周围全是“呼哧呼哧……”拉风箱的声音。众军见皇帝的呼吸依旧均匀,皆有异色。
秦亮一边眺望,一边又展开了手里的一张地图对照。
军队主力可以直接走相中地区南下,不管去江陵还是西陵,沿大路大摇大摆、都没有多大危险。粮道才走此地进入荆山,然后沿山中的沮水南下;出山之后,就到了荆山的南侧,当阳附近!
地图上,秦亮的目光又看向了西陵。若非他忍了一下,手指又不禁想去按那个圈;实在是摸了太多次,这幅图上的“西陵”二字都有点模糊了,再去触摸按压、得把纸给弄破!
西陵才是秦亮的目标,在洛阳时他就这么打定主意了;不然他也不会把粮道、设置在西面方向的荆山。
此时秦亮率军南下、正准备直奔主题,西陵!
(本章完)
秦亮在襄阳停留了不到三天,便带着中垒营将士、出城南下了。
前锋军、以及大量荆州屯兵,早已提前出发;目前的前锋大将,乃中坚营左校尉潘忠。
秦亮的心里话、潘忠的治军打仗水平都非常一般;但是潘忠有个特点,非常听秦亮的话,对于军令能执行得一丝不苟!譬如伐蜀时的涪县白虎山之战,秦亮叫他用骑兵精锐、从敌军列队步阵的正面冲击,他便没有半点质疑,并且也未阴奉阳违、而是认真地执行了军令。
大军穿过岘山山脉之间的大谷,立刻就向西侧的大路行进,渐渐远离了汉水。
有名的岘山、就在襄阳城南边不远。从传说伏羲葬身之处开始,岘山便有大量名人留下足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隆中,也在岘山的西脉中,魏朝时属于襄阳、但汉末建制属于南阳。因此秦亮过岘山时,忽然有个猜测,武侯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想种地、而有一展抱负之心,否则怎么选这么个名山?就好像去钟南山隐居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隐士。
襄阳之所以渐渐被世人重视起来,正因它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水路有汉水连接大江,陆路则是两大山脉之间的节点。
这条南北通道,西边是荆山所在的大巴山脉、连绵千里;东边的绿林山,又是大别山的西麓!任何势力的军事发展、若不想翻越这两处广阔的崇山峻岭,那只好走襄阳了。
而晋军要从荆州南下、抵达大江流域,也只能走这条通道!
实际上通道的整片地域、可以区分为东西两种不同的地形,东路是平原、汉水流域;西面则是低山丘